之前讲到过,冠心病在中医上,是属于“胸痹”的范畴。胸痹一证,虽然病位在心,但实际的根源在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一旦不足,就会导致五脏失去滋养,脾胃虚寒也会引起寒湿内生。脾胃位于我们身体的中心,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升降的枢纽。脾脏和胃腑相互配合,升降有序,燥湿相宜。一旦升降失衡,不仅会影响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分布,还会打破整个身体的阴阳、气血、水火平衡。
虽然心肺位于上焦,但它们实际上依赖于脾胃的健康运行。脾胃是宗气的源泉。如果我们过量食用油腻的食物,或时而过度饥饿,或情绪过度激动,或过度劳累,都可能导致脾胃受损。
一旦气虚无法供应,宗气就会匮乏,长久下来就会导致心阳虚衰;如果血液亏损无法供应,血脉就会不充盈,血管会变得滞涩,长久下来就会导致脉络不通。
脾主运化,如果脾虚不能运化,湿浊就会在中焦阻滞,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胸阳不展,血脉受阻,痹而不通。所以,治疗冠心病,最主要的就是要调理脾胃。
结合案例讲讲吧
一位男性患者,心前区不适有两个多月了,并且伴有气短,出汗,睡眠质量差,脘闷腹胀,大小便尚且正常。并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西药控制。
刻诊: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不整。
西医诊断:冠心病,房颤。服用一段时间的“欣康”“心律平”“拜阿司匹林”都没有改善。
中医辩证:湿浊阻遏,气机不畅,胸阳不展。
拟方:竹半夏,厚朴,炒枳实,茯苓,石菖蒲,白蔻仁(后下),茵陈,炒杏仁,藿梗,郁金,竹茹,炒三仙各,甘草。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果然病症好了许多。
脾胃气机的调理方法中,特别强调了升降的调节。为了促进脾胃的升清功能,在处方中适当加入一些降浊的药品。同时,为了促进脾胃的降浊功能,会稍微加入一些升清的药品。这样升降相因,出入相济,达到脾胃气机调理的最佳效果。
方中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炒枳实等药材相互配合,辛开苦降,使中气得以畅顺。茯苓和炒枳实的加入,增强了渗下作用,导浊邪向下流动。郁金作为一种气中血药,能行气和血。菖蒲则入心脾经,不仅能引药入心,还能醒脾气。这些药材的组合,开上、畅中、渗下,使中州畅通无阻,浊邪被驱逐下趋。胸阳得以展布,阴霾自然消散。
大家好!我是中医张双伟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专业1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中风等。若你也有上述症状,需要中医帮助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