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大家徐文兵老师对儒家的批判值得商榷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络氨酸酶活性治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17/9070839.html

不止一次听徐文兵老师课时,感觉他真诚、实在,甚至有些可爱。虽然他经常冒出一些听似“不雅”的用语,但相反体现了他爱憎分明、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的态度,听了很舒畅、很解气。不过,既然他的讲课很放得开,难免显得有些“口无遮拦”,很是“得罪”了一大批人,包括西医、养生专家、中医骗子等。“得罪”人不怕,只要道理是正确的。但从他的讲课中,被他批判得体无完肤的他所不认同的东西并非一无是处,而好像是给他一棍子打死了,比如他对儒家毫不留情的批评。

他批评孝,认为有违天理、本性,特别是对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痛加挞伐,认为儒家教条、呆板,不会变通,逆人性。

徐文兵老师,著名中医专家,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的研究深有造诣,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他对中医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融会贯通的理解几乎无人能及。徐老师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是一个应该可以托付生命的人,他有傲视群雄的本领,他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资本。但他的有些观点和说法本人是不大苟同的。

儒家确实有它不太合理的地方,但也没有徐文兵老师说的那么不堪。徐老师他是中医,出于黄老,我们理解他推崇西汉初的修生养息政策,和李唐时对老庄的尊崇。本人提出商榷意见,并不是为儒家正名,我也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必要。只是单纯想和徐老师探讨一下,他的有些想法是不是有失偏颇,毕竟儒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我们值得认真学习和运用的地方。

还是先从老师的一段对话中来看看老师对儒家的“偏见”有多“深”,在《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一讲中:

徐文兵:未知生,焉知死。就是你说的,他不敢回答。为什么啊,

梁冬:因为这问题太大了。

徐文兵:因为他自己都没活明白。

……

梁冬:其实孔子是个易经大师,但是他从来不讲这个东西。

徐文兵:我个人认为不是。

梁冬:哦,真的吗,我看的好像那个孔子对这个易经研究。

徐文兵:对啊,孔子说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证明什么啊,

梁冬:证明他以前不懂。

徐文兵:时间还不够呢,孔子学易经韦编三绝啊,把那个捆书那个牛皮绳都翻断了三遍。很下功夫,但这个东西不是一个,磨砖成不了镜,不是说你翻三绝你就能学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啊,孔子是不谈那个生死问题,或者说回避死的问题,他很巧妙地回避了,另外,孔子也不谈神。他说了,敬鬼神而远之,别碰他。这孔子他的一套教育传承思想和方法。所以说愣把儒家说成个教,说儒教和宗教,我觉得有点拔高,为什么啊,是宗教就要谈生死,就要谈鬼神,你如果不涉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或者不谈这个问题,那你不要称为教。所以我觉得孔子是被后人啊人为的拔高了,对照一下《论语》,再看一下《黄帝内经》,黄帝就这么问了,岐伯还就这么答了。

首先,孔子和儒家、儒术、儒教还是有区别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他属于儒家,代表儒家,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儒家思想并不等同于孔子的思想。至于被人利用的儒术和儒教,可以这样说,与孔子基本没有直接关系了,里面夹杂着许多与孔子思想相违背的地方,有其糟粕和反人性的东西。因此,对儒家有意见,不能把孔子也一棍子扫倒。

孔子没有提出徐老师深恶痛绝的“二十四孝”,他只认为孝应当“顺”和“敬”,他更没有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他只是倡导人在社会关系中要懂得规范和约束自己。至于还有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君权神授”等都是后世伪儒硬塞给儒家的东西。

其次,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不违背人的天性,也不是一成不变、顽固不化的。他避开有些问题,不能说明他对那些根本没有涉猎和研究,比如孔子对“五经”都有过学习和修订,他不是对《易经》没有深入研究,没有深刻的心得。孔子“韦编三绝”,说明他学得认真,研究得深刻,不然怎么有《系辞传》。他避谈生死,因为人要先明白生的道理。他对鬼神虽然“远之”,但前提是“敬”。

我们看《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二二》,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同样说明孔子对《易经》是有研究和心得的,诚然,孔子不是完全不懂中医,而且他对中医是尊重的。比如在《论语·雍也篇第六·八》,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在《论语·乡党篇第十·一一》,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有人根据这些话推断孔子是懂医的,孔子说他不了解这个药的药性,说明他对其它药的药性是了解一些的。因为他如果对药完全不懂的话,他就不会单对这个他不熟悉的药说他不了解。

对食物,对养生也是如此,如《论语·乡党篇第十·八》中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七》,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如《论语·雍也篇第六·二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

道家和儒家不是完全对立和割裂的,它们有相辅相成的地方。比如儒家提出的信天信命和厚古薄今是和道家基本相同的,道家遵循天道,儒家遵循人道,都是自然万物,包括人应该走的正确的路。而相对来说,是古人做得更好。当然道家更适合人类的健康成长,但儒家对社会秩序,维护社会规范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比如儒家推崇的“礼”,道家批评不能为“礼”所累,但儒家在讲“礼”的同时,也“贵和”。这与徐老师的思想不谋而合,同样在《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一讲》中:

徐文兵:贵和。就是说,我了解自己了,但是呢,我能跟所有的奇奇怪怪、形形色色的人和谐相处,这叫和为贵。有些人走哪儿都是对立面,有些人走哪儿都制造矛盾,有些人走哪儿都拉一派打一派,有些人走哪儿都一团和气,这个走哪到哪儿一团和气的人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什么叫“和”,和的前提是不同,是吧?

徐老师可能自己不觉得,他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孔子的话,讲做人,讲修身。虽然儒家扼杀了一部分人的天性,活得有些憋屈和不舒展,但人在社会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社会规范不可能不遵守,他人期许不可能不沟通,真诚做人同样也是道家的要求。

如徐老师说的“君子不器”,这句话不是老子说的,是孔子说的,在《论语·为政第二》,老子说的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道德经四十二章》)还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也不是孔子说的,出自《道德经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有《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儒家和道家并不矛盾,也不对立。

当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肯定是不对,儒术不是万金油,不能万能药,什么病都能治,什么人都能救。儒家有其存在的理由,并非全部的糟粕,不能全盘否定,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中医在传统黄老之学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及发扬,归结于道家的功不可没。我们后人可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尊道而贵德。

罗罗嗦嗦写了这么多,多有冒昧,浅薄之言,请见谅!本人还是希望以后有机会进厚朴学堂能聆听老师教诲,学点东西,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