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通史续259禅宗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19

圣净二门说-末法时代的诺亚方舟

上一课,我们最后讲了大法眼禅师的《三界唯心颂》。《三界唯心颂》这首诗,它大意就是说呢……尽管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所造,但是这个“万法”依然要依据因缘而生!如果没有因缘——非缘,那么你连幻像你也造不出来,对吧!没有因缘你就“唯识”啦?“万法非缘,岂观如幻”!你就有幻像啦?不是单纯的“唯识心造”!不能只“唯识”,还要“唯缘”。所以,“相依缘起”加“万法唯识”才是“一切见成”。

俄罗斯的佛教大师舍尔巴耶夫茨基就说过嘛……佛教哲学三次流变,就保留了四个字——相依缘起。我们正好儿说到俄罗斯的佛教大师啊,就多说一句——因为在佛教的理论……就,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啊,这个外国很多方面做得要比中国好!这跟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就是——喜欢问“为什么?”……因为,我们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研究,很多概念呢……我们会“因字生义”一下儿就滑过去!

比如“一切见成”这个理论,哎!大部分……现在的书,会写“一切现成”,就好象说“一切都是现成的”。这个概念,大家一下儿就会给滑过去……其实,这个理论很深——“一切见成”!这是我们文化的原因。因此,跨文化的宗教研究,总是会发现一些这个……文化里,我们觉得天经地义的,他们觉得逻辑不对的地方!所以呢,他们也经常会找到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小观点。欸!扯远了……回来说。

大法眼文益,他所提出的这个“法眼学说”,我们说——这是一种变型的唯识论!就是——“唯识学”加上了“缘起论”。这是在“大乘有宗”的“唯识论”上,突出了“小乘有宗”的“缘生论”。我们说啊——瑜伽行派实际是来自于“说一切有部”的!就是说——大乘的有宗唯识学,是来自于小乘的那“十二因缘说”的。用佛教义理的口号儿来说,就是……都是四个字的嘛——“万法唯心”加上“色即是空”!呐,“万法唯心”加上“色即是空”,我们代换一下儿,再推导一步,结论是什么?就是“万法皆空”!对吧?“色即是空”,“万法”又“唯心”,那不就是“色”……“万法皆空”嘛!这个,就是“唯识学派”的“万法皆空”——是从“心”出发的,推导出来的结论。

那,同样是“万法皆空”,唯识学推出来的“万法皆空”和中观学推出来的“万法皆空”……路径、理论、推导顺序完全不一样!中观学派是通过“名言假立”的角度来推“万法皆空”的,而唯识学是从“心”出发推的。

大法眼文益,我们说——他的“一切见成”理论就是在否定僧肇的这个“天地与我同根说”……就是,中观学派的那个认识观……就是来否定这个“名言假立”的认识观。所以,大法眼文益对“空性”的理论路径,提出了非常激烈的批评!就是说——中观学派,人对“空性”的认识、方法……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他说——“离声色着声色,离名字着名字”。意思是说呢——“声色”也好,“名字”也好,其实这都是“心”的产物,本属空幻!对吧?都是“心”推出来的!从“心”推出来的就本属“空幻”。那,“空幻”即是名字和声色的真实,因此,如果你要摆脱“声色”、摆脱“名字”去寻找真实,对吧……“声色”、“名字”的真实——空幻就是它的真实!你还要摆脱这些去寻找什么真实?你这样才是真正地执着于了“声色”!执着于了“名字”!

文益说啊——与其修习八万大劫,如果抱着“名言假立”,仅限在修行如何去断绝名字,如何在断绝认识、名言上去认识三界虚妄,去认识万法皆空,那么……说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就是——不如一念缘起无生。就是说——如果你还抱着那个“名言假立”的观点,然后去看这个世界的“空”……“空性”,那么“一念缘起无生”!就是——你干脆就别活了!就是……说得比较文明。

因此,大法眼文益,他坚决反对——离声色、离文字,别求解脱之道。他为什么要否定这个中观的“名言假立”呢?名言假立!那你还看书干什么……都是“假立”对不对?所以,他要否定它……否定“离文字、离声色”!然后,你不读书、不听课……然后,别求解脱之道,以为“无知”能解脱?这不是笑话嘛……大法眼文益说!对吧?总有人认为,说——学佛和佛学,它是两回事儿。大法眼文益的这个理论就指出来——那是一回事儿!你不要拿无知当有趣。

文益,他把“文字概念”和“把握真实”……这是一组关系!他就运用了“华严经”的“理事不二”理论……就是说——中观的观点是“文字概念无法把握真实”,对吧!因为“名言假立”,所以“文字概念”无法“把握真实”。但是,文益就指出来——你这个想法是错的!呐,用的是“华严经”。“华严经”的“理事不二”理论,“文字概念”和“把握真实”就是一对“理”、“事”关系,它们是不能分离的!

在我们一般的认识里啊……觉得“理”、“事”关系——“理”和“事儿”……呐,真实……那真实世界的,对吧?那是不是就是“事儿”啊?对吧!那名字是不是抽象的概念,就属于“理”啊?反正大乘中观是这么认为、这么推导——真实是“事儿”;啊,抽离的概念——名言是“理”!所以……呐,现实中的真实的“事儿”在变化,那“名言”也随着变化,描述它的文字也随着变化……说明什么呢?名言是“理”嘛!它变化,那说明“理”就不是一贯的、统一的!所以,“名言假立”了。

其实,文益说——这是你中观学派的分法不对。对吧!因为中观学派认为——“理”不能完全描述“事儿”;“文字概念”不能完全“把握真实”。对吧!它认为——文字是“理”,真实是“事儿”。文益说——你这么分,你当然得出这种这个“文字概念”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啦……这不是“华严经”的“理事不二理论”!你把它用错了!

“华严经”的“理事不二理论”里,真实才是“理”,而名字才是“事儿”,对吧!你们给弄反了!你们以为真实是“事儿”,名字是“理”?其实错了!真实是“理”,名字才是“事儿”。真实是“变化”,但是“变化”就是真实的本质。

真实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本身,就是“理”!而名字呢?名字是“事儿”!它是来描述这真实的“变化”了……虽然“名字”是在改变……名言是在改变,但是事情——真实的“变化”的本质却没有变,即“变化”的本身没有变。我不知道这段这么绕……都听懂没有啊?!

“事儿”是用来显“理”的。什么叫“事儿”是用来显“理”呢?名言才是“事儿”;真实才是“理”!名言是用来显示“真实”的;文字就是用来描述“真实”以及“真实的变化”的。而“理”呢?这个……“真实”,它也只能在“事”中存在。什么意思?就是——“真实”以及“真实的变化”,你也只能通过文字来呈现出来!否则,你怎么呈现出来?对吧……你不通过文字来表述这个“变化”,你怎么呈现出来?

因此,根据华严的“理事不二说”,“理”不能离开“事儿”,“事儿”也不能离开“理”!所以,“真实”不能离开“语言”,“语言”也不能离开“真实”,对吧!并不是什么……名言不能把握真实概念。实际上,它们是一对不可互分的一对“因缘”。

我在“佛教哲学”课里啊,其实讲过关于——“语言”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就是……语言概念去描述真实变化的关系。那一课,我的题目叫作“语言学的大粪坑”。我的拆解思路,是按西哲的思路拆解的,就是说——语言不能百分之百地描述真实!呐,能不能百分之八十地描述真实?能不能百分之七十地描述真实?如果它能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地描述真实的话,难道语言就没有意义了吗?对吧……因为没有百分之百地去描述真实的变化,难道“概念”就没有意义了吗?那肯定是错的呀!这是用一个西哲的方法推导“名言假立”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文益老师呢……我这是西哲的思路,文益老师按的是东哲的思路,就是——按着“华严经”教理去推“理事不二”。他指出来——大乘的“名言假立”,是因为把“理”、“事”关系给弄倒了。如果,你能把“理”、“事”关系给弄正确——真实的世界才是“理”,而名言描述真实世界才是“事儿”……如果按这样,那么“理事不二”——“真实”与“语言”概念也不能分离。啊……结论一致!我和大法眼文益老师的结论就一致了!得出的就是——“名言假立”这个概念呢,其实……就,就有些不通。

嗯……我不知道这一大段,大家听懂没有啊?这就是用华严教理来解释的真实的事物和名字的概念之间,“理事不二”的关系。啊……听不懂也可以有掌声!也可以再听一遍。

那,最后,大法眼文益他用……在这个“三界颂”里有一段偈语收了尾——“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正是在“声色”中,才真正得见“佛性”!这就是说明——“名言概念”和“佛性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理事”不可分割的关系。唉……

文益老师,他所创的这个法眼宗,提倡的这个“一切见成”,我们说……就是这种建立在唯识学和华严理事论上的一种新禅观。这种新禅观一旦出现,就在南方四国……就是——南唐、吴越地区风靡了!我们说“一切见成”,现在有人也经常说,但是他们说的那个字不对……叫“一切现成”,实际叫“见成”。

“一切见成”这四个字呢……就成为指导僧众、禅众们实践生活的一个口号儿!它对宋朝以后的禅思想走向……就,进入宋以后的禅宗思想走向,起到了重大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呀?因为,他通过“一切见成”理论,指出来——“名言”和“真相”之间是“理事”不可分割的!这样,不就等于一、把一直以来大乘中观的“名言假立观”给打断了吗?对吧!他就等于把整个儿大乘的第一阶段教理给打断了——没有什么“名言假立”!名言,既可描述真相;真相,也不可脱离名言。

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呐,大法眼文益他就坚决反对什么“离声色”……所谓“离声色”,比如说——我给你讲法;“离文字”,比如说——你看经……离开这些去别求解脱之道……坚决反对!那么,这么说……是不是大师就想指导我们回归原始佛教,或者说——传统佛教的“见闻觉知”这条道路上来呢?对吧……你既然反对“离文字”,反对“离声色”,反对洪州宗的这套这个“向心求佛”,那是不是我们要“见闻觉知”呢?回到禅宗,它立宗的一个“根本经”?

我们说——禅宗立宗之所以出现了禅理的变化,是因为它的“根本经”有变化!它最早是“楞严经”……“楞伽经”,哦……最早是“楞伽经”,然后改成“金刚经”,所以它这儿禅观发生了变化。是不是要回到“楞严经”……“楞伽经”所说的“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就是……回到“见闻觉知”这条路上?不是。

我们在“净土宗”讲过西河道绰——二祖,说过一句话,叫作——不敢指出道路的宗师,就不叫“宗师”!老师、大师、宗师,这是三个层次。老师是老师,大师是大师,宗师是宗师!老师是教知识。呐,大师呢?安慰一下灵魂。宗师的任务,就是——指出道路。

大法眼文益,他是法眼宗的开山祖!所以,他必然要给你指出一条新的路。就是说——他既然反对“离声色”,既然反对“离文字”……那么,指出一条新的路吧!这个路,还不是传统的“见闻觉知”。他继承的呢……还是他师爷——玄沙师备“金刚眼睛”的学说。

所谓金刚眼睛……眼睛嘛,看世界嘛!对不对?之所以叫“眼睛”,就是看世界的工具嘛!他要求门徒必须彻底改变看世界的角度与观念,配合这个“一切见成”理论,树立起另一种与理论想关的眼睛……对!不是你的肉眼、不是你的心眼……是什么呢?是与“一切见成”相应的一套“法眼”……“法眼宗”嘛!

呐,这就是提出来——不是“见闻觉知”,这条新路叫作“法眼看世界”。法眼看世界啊……那这个法眼的“法”,就非常地重要啦!为什么呢?“法”是眼睛的定语嘛——什么眼?对吧……近视眼?啊,远视眼?嗯,人家是“法眼”!对吧!这个“法”是什么?“法”必须要对!“法”不对,那你不就近视了嘛?那你不就斜视了嘛……你就斜眼了嘛!

所以,关于“法”的正确性,大法眼文益特别地重视!就是,关于“一切见成”这个理论的重要性,他非常地重视……我们前面讲过啊,可以……大家如果……嗯,可以再听一下儿!

大法眼文益说——善知识弘法,是给别人作眼目的大事儿啊!就是说——你要去弘法的话……你要去讲法的话,等于替别人作眼睛。替别人作眼睛是什么意思呢?就等于在替别人选择道路。替别人作眼睛,如果作错眼目,则陷入地狱冥冥长夜将永无出期!就是说——你替别人作眼睛,等于为别人找道路!而别人用你的眼睛看道路,别人如果走错了,这个责任在你,你将陷入地狱,永无出期!

可以说啊——文益老师,作为老师的责任心呢,真的是非常地重!他对世人弘法这件事,看得极重!都不是说——“收费”与“不收费”的事情……说我讲个法、讲个经……收费?不收费?他都已经不是这个层次的了!他认为——“法比天大”!

老师,从文益开始,对弘法这个事就下了一个定论,说——你要对传播的思想……如果你是弘法,你就要对你传播的思想负绝对责任!这是大法眼文益老师定下来的!这种态度呢……是千古之后,讲法禅师的一个楷模!当然啦,这只能说是一个主观角度!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我讲的是对的,法比天大!呐,他坚信他讲的是对的!所以,我们说——这是个主观角度。就是……至于客观上,他讲的是否是正确的?是否给人正确的眼目?那是另一回事儿了……我们只说他这个传法的态度。

大法眼文益老师这种重视经论、重视知识、重视弘法的思想,其实来自于他这个法系的远祖。他这个法系的远祖是石头宗——石头希迁,那就是写《参同契》那本儿书的。《参同契》开始,石头宗的禅风一直是重视经论。

中唐以来,两大禅系一直是以洪州禅为主流!呐,自云门文偃开始,那,石头禅就翻身了!到大法眼文益,那就算彻底翻身了!就,一反中唐以来洪州禅的禅风。洪州禅是什么?轻蔑经教,啊……不求知解!马祖不是说嘛——无知解,知解即魔见!(禅风)它转向了,转向到了石头禅……开始重视经教。

我们前课在讲云门文偃大师这个禅理论变化的时候啊……禅系变化的时候儿,讲过一个“大佛学史观”上的理由,就是——这个时候,到了五代的末期,历史已经从“乱世”走向了“治世”;禅众的主流呢,也从这个“流民群体”转向了“小知识分子群体”。而大法眼文益老师所在的南唐国,哎……就是——江苏、江西全省……那,这个地儿,对吧……江苏嘛,经济很发达!老百姓比较安居乐业的一个地方政权……所以,那就重视“经教”了。

大法眼文益呢,他作为禅宗“五家”最后一个开山祖,他是一个“佛教史”上的转折标志,或者说是“禅宗史”上的一个转折标志!他就标志着“禅宗”从不立文字……就是我们讲——慧能开始,就标榜自己不认字……从标榜自己不认字……不立文字,到大立文字!打大法眼文益之后,说实话——禅宗就得讲学历了!禅宗以前,那英雄不问来路啊!对吧……禅师不问出处!认不认字无所谓……嗯,洪州宗大师不认字的多了!但是,自文益以后,不立文字要大立文字,而且还要有学历。后期的禅师,那诗写得好着呢!之所以能单开出“佛教诗词”一课来,那就是从石头宗系开始的!

可以说——法眼宗开创的这种“大立文字”的禅风,对禅宗以后的发展,特别是有宋一朝佛教的整个发展方向,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