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荈赋颐蘭ldquo厚朴rdqu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控制 http://m.39.net/pf/a_4624569.html

杜育——(?~)西晋文学家。字方叔,襄城邓陵人,司马懿的*师杜袭之孙。幼年随父从河北迁移至湖北习武弄文,号称神童,也作天才少年。长大成人后,一表人材,怀有文韬武略,时人又称其“杜圣”。官至右将*,曾任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时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在晋八王之乱司马伦失败后,洛阳将要陷落之时,杜育出兵营救,战败后被敌兵活捉,后交刑部处死,时年约30岁。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杜育散记《荈赋》等五篇作品。

晋代《荈赋》原文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作品评析《荈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曲赋类作品。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1、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2、“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3、“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4、“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5、“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6、“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指的是饮茶的功效。

赋中客观地铺叙茶的生长、采摘和煮饮的情景。从这篇世界最早的茶赋可以体会那个时代的茶道生活之美。

地利:产茶的地方是高耸灵秀,珍奇物产汇聚的山岳。“灵山惟岳”谓高大的灵山,疑指陕西岐山,亦称“凤凰山”。瞻,看。卷阿,地名,据《岐山县志》,卷阿在县西北二十里,岐山之麓。山势盘旋曲折,土壤丰腴滋润,满山满谷都是荈草。荈草,即茶树。天时:从天上降下甘美的雨露滋润肥腴的大地,也降落在茶树上,时节刚好是初秋农闲的时候。人和:在农事暂时结束的时候,稍有空闲,于是邀了许多人,成群结伴去山上采茶、作茶。采茶、作茶被当作郊游踏青一样,是一种乐趣。择水:煮茶用水要汲取岷江上游所流下的清水。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北。煮茶用水的选择也是一种情趣。择器:选择煎茶用的陶器(茶碗等),一定要东瓯所制造的。东瓯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这里指的是越州窑的青瓷。如果酌取茶汤,则要用匏瓜作成的盛器,取法于周朝之贤王“公刘”飨宴群臣,酌酒用匏的饮用方式。公刘,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夏代末年率周族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观察地形水利,开垦种植,安定居处。

茶汤的鉴赏:茶刚煮好的时候,沫是往下沉的,而细轻的汤花则浮上来,光亮鲜明好像耀眼的积雪,华丽灿烂又如欣向荣的春花一样。可知先民农闲之余,过着性灵丰富的茶道生活,杜育因之而完成这首清和典雅、脍炙人口的茶赋。

《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实为罕见。由此也可看出《荈赋》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颐蘭小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