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析霜现象赵伟扬中医师解密背后的科 [复制链接]

1#

在中药的世界里,有一种独特而神秘的现象,那就是中药表面的“析霜”。这一现象让许多人对中药的品质和真伪产生了疑虑,甚至有人误认为这是发霉或变质的征兆。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赵伟扬中医师,为大家揭开中药“析霜”现象背后的科学原因,并一同探讨哪些中药会出现这一特殊现象。

###一、中药“析霜”现象是什么?

“析霜”是中药在储存过程中,其表面析出一种类似霜状的物质。这种现象并非发霉或变质,而是中药内部某些化学成分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从药材内部迁移到表面并结晶的现象。

###二、中药“析霜”现象的科学原因

中药“析霜”现象的产生,与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和储存条件密切相关。当药材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时,它们会在药材表面发生结晶,形成一层类似霜状的物质。

这种析出的物质,通常是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如挥发油、多糖、生物碱等。它们的析出不仅不会影响药材的药效,反而可能是药材品质优良的一种表现。

###三、哪些中药会出现“析霜”现象?

1.**苍术**:苍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表面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出现白色针状结晶,这主要是苍术醇和桉油醇的混合物析出的结果。茅苍术切片后在自然晾干过程中会析出细针状或絮状结晶,肉眼可见表面有白霜或白毛,这种现象称“起霜(吐脂)”。其中“白霜”为苍术的有效成分茅术醇和β-桉油醇的混合物;絮状“白毛”为茅术醇、β-桉油醇和榄香油等醇类混合物。起白霜或生白毛的苍术挥发油含量高,质量较好,北苍术通常没有这种现象。

2.**五味子**:五味子表面常有“色白、形如盐霜”的结晶物质,这主要是多糖和挥发油析出在表面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北五味子更容易出现“析霜”现象,而南五味子则相对较少。五味子在贮藏中随着水分蒸发,与空气接触,导致果实由红色变为黑红色,表面偶有“白霜”,白霜应该是多糖成分和挥发油析出表面形成的。五味子以果肉厚且油润者质量佳,这样的五味子容易形成大量白霜。然而,形成白霜的五味子通常颜色发黑、贮藏时间过长,品质下降,受潮易霉变。

3.**山萸肉**:山萸肉表面在久置后会析出白霜,这实际上是多糖类成分析出成霜。但需要注意的是,起霜后的山萸肉品质会有所下降,更易受潮霉变。山茱萸表面暗红紫色,皱缩,久置后表面有“白霜”,其为多糖类成分析出成霜。起霜后的山萸肉颜色发暗,油润性变差,品质下降,受潮易霉变。

4.**枸杞子**:枸杞子表面的“霜”并非发霉或结晶,而是由于新鲜枸杞子表面有一层蜡质,在干燥过程中残留的白色碱粉。枸杞子表面偶见的“霜”并非发霉,更不是结晶。因新鲜枸杞子表面有一层蜡质,直接干燥时不容易脱水,故干燥前会用碱液浸泡,溶解蜡质层,碱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因而干燥后的枸杞子表明会残留白色的碱粉,虽为食用级,但也不宜长期多量摄入,建议食用前用清水冲洗一遍。

5.**牡丹皮和厚朴**:这两种药材在掰开后会有白色发亮的小结晶,这是其含有的成分呈针状或颗粒状结晶的表现。牡丹皮久置则所含丹皮酚析出,在表面形成多数光亮的针状或片柱状结晶体,在光照下可见点状闪光,称之为“亮银星”。安徽铜陵凤丹皮因栽培年限长,采收加工得当,其丹皮酚含量远高于其他产地的牡丹皮,容易产生“亮银星”。厚朴在放置过程中所含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等成分会析出,在表面形成针状、片状或颗粒状的结晶体,肉眼可见细小的“小亮星”。厚朴药材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较高时才会产生“小亮星”,如产于湖北的“紫油厚朴”。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药“析霜”现象?

中药表面的“霜”是中药鉴定的显著特征,与中药品种、等级、质量密切相关,多是自然形成的结晶,或者是植物表面固有的附属物,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发霉、增重等造成的。除了文中归纳的品种,仍然有众多其他中药会有“霜”的现象,因没有拍摄到图片,故文中未作介绍。对于中药“析霜”现象,我们应该保持科学的态度。首先,要明确“析霜”并非发霉或变质,而是药材内部化学成分在特定条件下的正常迁移和结晶。其次,对于出现“析霜”现象的药材,我们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药材本身品质优良,且“析霜”现象不影响其药效,那么我们可以放心使用。但如果药材已经变质或受潮,那么即使出现“析霜”现象,也不应再使用。

最后,我们要感谢赵伟扬中医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文章,大家能对中药“析霜”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