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18
不知最亲切-放旷禅风大法眼
上一课,我们讲——清凉文益参拜雪峰禅系的长庆彗棱,但是很不投机!在返乡的路上,就偶然遇到了罗汉院桂琛,所以我们说——师徒有的时候儿是因缘,这就是命定的师徒。
桂琛问他——你行脚来福建做什么事儿?
他说——不知。
桂琛说——不知道最好。嗯,原话叫“不知最亲切”。
哎……这段对话,在禅宗公案里非常有名!就是:
——你来这儿干什么啊?
——不知
——不知最亲切!
就这么一句“不知最亲切”,瞬间清凉文益就开悟了!僧史这么写的,叫——豁然开悟……“疑山顿摧”!嗯,一下儿就醒悟了!就这一句话——不知道最好。
这就是“参学桂琛”的公案,就是……清凉文益参学桂琛得悟的公案。这个公案大家懂了吗?你为什么来这里?不知!不知最亲切!
如果没懂这个公案呢……就是前面的玄沙师备的课没听懂。前面的课,我们有一课讲玄沙师备的禅理论,叫“识心达本”,对吧……世界颠倒了,如何颠倒回来?识心达本!
如何识心达本呢?识心达本——认识到“心”才能达到根本!那,就是找这个认识“心”的道路。怎么才能找到认识“心”的道路呢?两条路!一条,叫作“从迦叶门接续顿超”;还有一条路,跟我们没关,叫“从上宗风,是诸佛顶族出”。这是我们前面课讲的。
这个不知……“不知最亲切”,就是“识心达本”的路!这就是……听懂了吗?清凉文益回答的是——不知!他跟玄沙师备提出来的这个“顿超”是一个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对吧!我们说——“识心达本”有两条路,跟我们有关的只有一条路,叫“接续顿超”……“从迦叶门”——顿时超越!只有给我们留了一条“顿时超越”的路!那,你超越什么?顿时超越一切呀!
那么“见闻觉知”要不要超越?当然要超越了!对不对?“见闻觉知”如果你都超越了……那你可不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嘛!对吧?所以,答“不知”,和“顿超”在义理上是一脉相承的——顿时超越了一切见闻觉知,所以“不知”。
嗯,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啊——你在高速上开车,你顿超……顿时超过了所有的车,然后这时候问你:
——前面的车什么颜色啊?
——没有车,当然不知道什么颜色!所以“不知”。
这个“不知”——“不知最亲切”,桂琛就非常地赞许!呐,所以清凉文益瞬间得悟了……就是,听了“不知最亲切”之后,瞬间得悟了。这回大家听懂了吧?这是这个公案和前面的课的衔接。哎……算了!不懂算了……因为我也没打算大家能听懂。总之,大法眼文益和罗汉桂琛,他就一拍即合了!立即顿悟了!
呐,后来,清凉文益他就收到了……嗯,江西的一个地方官的邀请,哪儿呢?抚州的地方官……抚州,就是曹洞宗的大本营,曹山的所在地。他受到抚州曹山地区这个邀请,就到了崇寿寺弘法……他就到了江西抚州。呐,名声四震!据说“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计”!那,这个事儿就很恐怖啦!“求益者,不减千计”,就是——求清凉文益者,不减千计。那,日常就来求学的人就千把人啊!
他,他在这个地儿叫抚州啊……大家记一下儿这个地方儿——江西抚州……为什么?因为大约在公元年,齐王徐知诰在江苏南京称帝了,史称——南唐。南唐拥有的地盘儿,就包括江苏的大部和江西的全部、包括湖南、湖北的大部,那就等于——清凉文益是在这个南唐的地盘儿上。
呐,南唐,我们前面课里讲过——齐王徐知诰谎称自己是唐宪宗……不是第四代就是第五代孙,然后名字一变,所以改名儿叫李昪……唐朝姓李嘛!他就李昪……他就变成姓李的了,改号“南唐”。
李昪称帝以后呢……我们说——“五代”国家,除了后周,都崇佛!那,清凉文益这么大的大师在自己的地盘儿上……在江西抚州,对吧……江西这地方多穷啊!赶紧请到江苏来吧!对吧……抚州小地方儿,赶紧请到南京来吧!所以,李昪称帝以后,立即迎请文益进驻金陵报恩院,那就……南京报恩院,现在也在!赐号净慧禅师。后来,他又转到南京清凉寺传法,所以,我们叫他——清凉文益。
他在南京传法的时候儿呢……僧史是这么记的——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来,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呐,就是玄沙正宗就被振兴于江表啦!就是,彻底被振兴在江苏……这个南京这个地方啦!而且,异域有慕法者……它那个“异域”不是指外国人啊!因为当时“五代”,其他国家那都叫“异域”了……就,其、其他地方儿的人,慕法者涉远而来。
到后周的显德五年,就是我们说——公元年,啊……清凉文益就圆寂了!然后呢……享年七十四岁,他就葬在了江宁县的无相塔,谥号叫“大法眼禅师”……大法眼!
大法眼!呐,法眼宗的这个名字,就是从他的谥号来的!他叫“大法眼禅师”,所以它就叫“法眼宗”。所以后世,我们一半儿、一半儿——也叫“清凉文益”,也叫“大法眼文益”。
在同一年……就是他圆寂的同一年,周世宗打败了南唐,割据了淮南的大部地区,南唐就走向衰亡了!又拖了十年,这个周世宗……这个“(后)周”被这赵匡胤给篡了!然后呢,就彻底把南唐灭了……北宋把南唐灭了。但是这一仗,周世宗是反佛的……反佛的打败了奉佛的南唐,这对法眼宗后期在南唐弘传还是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就……后期弘法就不老灵了。
清凉文益,他法席极盛于南唐的兴旺期!我们说——公元年以后,那就……就不盛了啊!他的极盛期是公元年到年这十年时间。在公元年,南唐元年,李璟攻占闽,取得了建州、汀州、漳州三州,那就是打到了雪峰禅的大本营。南唐扶持清凉文益,扶持大法眼宗……这样儿,法眼宗的势力就杀回了福建雪峰禅的大本营。
又五年——公元年,南唐又派兵杀入长沙,灭掉了楚!这样,自中唐以后,禅宗最活跃的几个省份……呐,除了河北,就是在中南地区最活跃的几个省份——江西、湖南……这是老的大本营……江苏、福建已经全部在南唐王朝的控制之下了!南唐又尊法眼的清凉文益,所以这就为法眼宗迅速扩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就,禅宗后期,全是跟政权的扶植有直接关系的……跟云门一样,法眼也是——它得到南唐的扶植之后,南唐又在十年之内取得了禅宗的几个重镇省份!所以,法眼宗就迅速崛起了。
在禅净合流之前……就是禅宗和净土宗合流之前,禅宗的戒律是非常地松的!我们说——净土宗僧人对自己的戒律要求还是挺高的啊!嗯,第一高的是……当然是律宗啦!然后是净土。禅宗的戒律一直很松,对吧!我们课里讲过的这些大德们,哎……都是比较自觉的,对吧?大德嘛!但是一般的禅宗僧人,行为非常地放旷……就是,从晚唐以后,行为非常放旷。之所以有德山棒啊、临济棒啊……说句实话,那些僧人也是该打!对吧?象德山棒——宣鉴大师这样的,严守戒律……德山棒宣鉴是一个非常严守戒律的……是非常少见的!因为他出身律宗。
在晚唐到五代,禅宗僧人,肉是可以吃的,酒是可以喝的……那,没有要求!吃肉?吃吧……酒?喝吧……而且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僧人还是结婚的!大量僧史记载——那时候,还有好多僧人结婚生孩子。所以,禅宗,这段时间戒律很松。他们的戒律逐渐变严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就是——从宋朝开始,逐渐变严、逐渐变严……当然啦,它所谓的“严”,也是比唐朝“严”……呐,后期更严!在整个儿有宋一朝……呦,今天看还是比较松的!但比唐已经严多了。
正因为唐朝末年,这个禅宗戒律非常地松……嗯、嗯,它为什么松呢?它也跟它的基础有关,对吧?洪州宗,是以流民为基础的,本身就是流民,对吧!他戒律就松!
第二,洪州宗的理论又是“即心是佛”。唉……随着你的心去干吧!“平常心是道”!对吧?日常想干什么?干什么!“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就是,群众基础,他就、就没有戒律,然后他这个理论又不提倡戒律。这就是说——当时的历史环境。
所以,晚唐到五代时期,禅宗有“狂禅”之说……就“狂禅”!而且,这种“狂禅”不是一般的僧人有“狂禅”……大宗师们身上,或多或少也有狂禅放旷之风。我们讲过的大宗师呢,还都好!但是,比较放旷的人是谁呢?就是这个大法眼宗的开山宗师——清凉文益!而且,这是有史实记载的!根据《五代史》记啊:
“僧谦光”……这个“僧谦光”就是文益——清凉文益;
“金陵人也”——南京人,他在南京;
“素有才辩,江南国主以国师礼之”。这就是说——这个大法眼文益“金陵人也”,其实他是后到金陵的……南京人,“素有才辩”,受到国王的礼遇。
但是,《五代史》后面是这么说的:
“然无羁检”。哎……就是——放荡不羁,也不自我检查自己……“然无羁检”;
“饮酒如常,国王无以禁制”。就是——喝酒……喝吧,国王也不管;
“于诸肉中,尤嗜鹅鳖”。唉……不光喝酒,还吃肉;不光吃肉,还“尤嗜鹅鳖”……啊,尤其喜欢吃鹅、尤其喜欢吃鳖……就是王八。
清凉文益的这种放旷呢……嗯,今天看觉得——哎呀……大宗师,你怎么能这样呢?其实不是!在当时,是禅宗的……禅僧们的常态,禅僧们差不多都这样!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不结婚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广东那边,好多禅僧还结婚呢!
我们讲——晚唐后,中国佛教内有两大运动——呐,第一个运动,是禅宗统一运动;第二个运动,是万宗归净运动……就是,第一个,是禅门出手要统一其他宗门;第二个,是净宗要渗透进所有的宗门——把你们的戒律都抓起来!对吧……净宗就比较守戒律,这就比较好。
所以,在晚唐的这段历史时间,正是这两大运动的激烈交锋的年代……就是净土宗和禅宗互相激烈交锋的年代!就……禅宗觉得净土宗愚昧——哎,就念“阿弥陀佛”……你愚昧!然后,净土宗觉得禅宗狂放——就这……你们这也能叫僧人?对吧……
你说我愚昧……哎,我说你下流;你说我无知……我说你狂妄欸!唉,总之都有道理吧!但是……而且嘛,他们互相……就是说——大家都在一个教门儿里,所以互相指责的时候儿,都挺能抓重点的!抓得都挺准!从“唐史”、“五代史”以及“宋史”看后世记录禅宗宗师的生平,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一、二……差不太多。
嗯,我们回来说大法眼文益。大法眼文益,他是开宗宗师。开宗宗师,你就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吧?没有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人的理论体系,你开什么宗啊?大法眼文益,他留下的禅理论体系,是语录体的!哎,就是我们说的“口号儿体”。
他留下来很多语录体的法语,后世弟子就把这些语录……这些法语,集结成为《文益禅师语录》。这是弟子们集结的,我们一般看的他的语录,就是弟子们集结的——《文益禅师语录》。但是,非常走运的是——大法眼文益,他也留下了自己写的东西!我们说——其他宗师啊,有很多都是没有留下东西,都是碑铭,对吧……云门也好,临济也好……都是碑铭。但大法眼文益,除了弟子整理的这个《文益禅师语录》之外,他自己留下两本儿自己写的书,一本儿叫《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一本儿叫《宗门十规论》。
这本《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就是一本儿诗歌集;然后,这个《宗门十规论》呢……嗯,说实话,就是他一个有历史资料的这个证论集。
关于大法眼文益的禅思想,后世的记述各有偏重……因为,他是相当于集大成者的人啊!他很快……他这个宗相当于一个集大成者……的人,所以对他的记述各有偏重。
大僧正赞宁,曾经在“僧史”里特别强调过玄沙与雪峰血脉殊异!什么呢?就是说——法眼宗的宗旨……就是……因为有人说法眼是来自于雪峰禅系啊,但是,赞宁就特别指出来——法眼宗不来自于雪峰禅系!法眼宗来自于玄沙山法旨,对吧……跟雪峰山无关!那,这样儿呢,我们一直在讲……开课讲——雪峰两擎天,对吧?雪峰两大擎天柱,一个擎天柱——法眼宗,那是玄沙山法旨……和它无关;一个云门宗,对吧?它自己想认,雪峰禅系不认啊!对吧?这样,发自雪峰禅系的两大宗——雪峰两擎天……其实就都跟雪峰禅关系不大了。
我们前面讲了清凉文益“顿悟”的那个公案,就是——“不知……不知最亲切”,这个公案是《景德传灯录》里的。《景德传灯录》就记了这么多——“不知……不知最亲切”。于是,大法眼文益就豁然开悟。但是,我们知道——“灯录”有好多!这个公案在后面的《五灯会元》里,又多出了后半段……对吧!就是在另一个“灯录”里,这个故事又多了一半儿。
多的一半儿是这么写的——清凉文益辞别欲行,罗汉桂琛送到门外。指着门外的一片石头问文益,说——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此石是在你心内?在心外?对吧……这个、这个不用解释吧?能理解吧!就是……刚才那故事多的半截儿是说——他得悟了!得悟了以后,师父就送他到门口,对吧……三界唯心,那你告诉我——那块儿石头现在在心外?在心内?呐,文益答——在心内。
其实,“在心内”是个标准答案!为什么呢?这是根据唯识学的标准答案。为什么石头在心内?因为“境由心造”嘛……石头是“境”由心“造”,按唯识的理论当然是心内咯!对吧……所以,文益就答“在心内”,然后就准备告辞。
桂琛就说——行脚人……哎,就是说、说……说这……说、说这个文益啊——什么来由安片石头在心头?就是——你能告诉我,什么原因非要把石头放在心头吗?对啊!是在心内……哦,可以!但是,你能告儿我,你是什么理由要把石头放在心内呢?法眼文益就大囧!无言以对……对吧!因为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地好!是境由心造,对吧!你看见石头……然后这个石头是在你心内的!但是你得给我一个理由——你为什么心里非要造一个石头?你心里造一个美女行不行啊?你能给我造一个理由出来……你给我说个理由,说——为什么这个“心造”一定是造了一个石头?你为什么不看见一个石头,造一个美女?
这样,一下儿就把文益给堵住了!这是什么呢?这是罗汉院桂琛的进一步地对“唯识无境”的发扬。唯识无境……呐,这是玄沙师备禅观,就是……弘扬的观点——唯识学的。但是,到了他的徒弟——罗汉桂琛的时候儿,已经把“唯识无境”这个观点进一步地推高了!所以他才有这么一问,说——什么理由把石头放在心上?唯识无境,对吧!没有“境”只有“识”。所以,你心里造了一个石头。
现在,我连“识”也不要了!对吧……“无境”的“境”不是“识”造的吗?“识”不是“所造在心内”吗?对吧……我现在“识”也不要了!我“心”也不要了!“识”也是“空”,“识”也是没有……既然“识”都没有了,所以,石头也就不着于心内了!对吧?所以说——这回就是彻底“空”!“空”得彻底!而且,这种“空”法,不是中观的“究竟空”……这叫“究竟空”啊!是唯识的“究竟空”——你有什么理由非造一个石头在心里?就告诉你——你没有这个理由!你要放弃你“心的概念”!你连“识的概念”也要放弃!
所以,最后这一半截儿公案,就点醒了清凉文益,对吧?清凉文益首先已经得悟了,然后,他就在得悟上进一步地提高了!总结出来后来法眼宗的禅观,就是……这后半截儿公案,叫作——若论佛法,一切见成!一切见成……见到就成。这个后半截儿公案,点醒文益的就是这四个字——“一切见成”。
一切见成,实际就是后来法眼宗禅……禅观的核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