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何丽娜通讯员陈岩明今天(7月22日)是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医院中医内科黄乐曦医生介绍,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土气所主,脾胃二官当令,夏季属火,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和于四时,此时应避免在高温烈日下长时间行走,并做好防晒,可适当涂抹清凉油。不光是防暑,这些日子也得注意防寒。炎炎夏日,还得防寒?是的,你没听错。大暑节气,人体阳气浮于外,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外邪如寒邪和湿邪等易趁机入侵人体,所以二者并不矛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故不宜久居空调房,要注意开窗通风,出汗后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直吹,以免暑热、风寒之气侵袭,造成头痛咽痛、腹胀腹泻等阴暑症状。夏天,人们在穿着上相对清凉,但仍得遵守“护背遮脐”原则。“人体上半身分布着很多经脉,包括总督阴阳的任督二脉,如果胸背部或者脐部受凉,风寒邪气易入侵经脉,从而引起胃肠道及心血管系统疾病。”黄乐曦医生提醒,尤其是爱美女性,建议少穿露脐装和吊带装。当然,也要做好情绪管理。夏为火,心属火主神明,有的人会出现莫名心烦、食欲不振等,称为“情绪中暑”。多思多虑耗伤脾气,可适当找人倾诉,避免思虑郁结于内,可多听轻松舒缓的音乐。适当运动也有利于放松情绪,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养生操等方式都可作为应季首选,时间上,建议选择相对凉爽的早晨和日落后,锻炼不宜太剧烈,也别忘了补充水分。医院供图说完了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再来讲讲永不过时的吃的话题。长夏养生,重于养脾。脾是后天之本,跟人体营养和气血密切相关,大暑湿热多雨,湿性困脾,会出现拉肚子、浮肿,身重、四肢酸重、大小便粘滞不畅,舌苔滑腻等症状,而多吃冷饮则会加重内湿。热天汗多易耗气伤阴,食疗应以清热解暑、健脾化湿为主旋律,可吃些清淡、益气养阴的食物,如绿豆汤、清炒苦瓜、菊花茶、山药百合粥等,“有需求的医院医院推出的健脾利湿养生茶,其主要成分为陈皮、茯苓、厚朴花、扁豆花等,非常适合夏季饮用。”黄乐曦医生说。“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