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19
一切见成-相依缘起+万法唯识
若论佛法,一切见成!“一切见成”这四个字,就是法眼宗法眼禅的核心特征。什么叫“一切见成”呢?欸……我们下面进入专业课的解释啊……听不懂的就可以跳过去了。
一切见成,简单地说就是……“薛定谔的猫”——世间万物,一切有为法……你看见了,他就成!你没看见,他就不成!这是简单说。一个“一切见成”的理论,实际是华严宗教理和唯识学派——两套教理的交汇点。
我们在去年的课里讲过啊——南朝,梁宋期间有一个著名的三论宗僧人,就是大乘空宗的僧肇。僧肇曾经写过《肇论》,就是中观学派的四部名篇——“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这是四部……《肇论》。《肇论》里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天地与我同根”……就是——天、地和我是一个根儿生的。关于这个命题,实际是这个“一切见成”的来源——是讨论这个命题,提出的“一切见成”的这个禅观。
罗汉桂琛曾经问这个大法眼文益,说——山河大地与你同?是不同?就是说他这个……把《肇论》的这个命题拿出来了——河大地与你同根?还是不同根?文益回答“同”……欸,罗汉桂琛反对;文益回答“不同”……罗汉桂琛也反对。他都反对!“同”与“不同”,都反对。那,这不就是《肇论》里论过的这个命题嘛……
但是,罗汉桂琛他没有给答案。《肇论》解释这个“天地于我同根”的问题呀,是从中观学派的角度出发,最后讲“万法皆空”。玄沙山法系,它是唯识学派的,所以,它就要用唯识学的理论来回答这个命题。那,回答完这个命题,就得出了他的禅观——“一切见成”。
我们来解一下儿——大法眼文益,他是怎么通过华严教理加唯识学两个学派的交汇点,解出来的“天地与我同根”这个命题。
根据华严三祖,就是——法藏大师……贤首法藏大师写的这个“金狮子章”。华严宗,它有一个基本教理,叫“六相缘起”,就是说一切的“缘起”啊,必须具备六相,只有六相具足了,缘起了!六相彼此圆融,称之为“六相圆融”,又叫“六相缘起”。我们说——华严宗是“法界缘起”,祂的“法界缘起”的基础教理叫“六相缘起”。
什么叫六相呢?“华严六相”是说——总相、别相……你看“总”、“别”;同相、异相……“同”与“不同”;成相、坏相……“成”与“坏”。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事物的六种状态,就叫作“华严六相”。呐,一切缘起都要“具足六相”,那就缘起了。这就是“六相缘起”理论。
在“六相缘起”理论里,它有一个内核儿!就是——六相为什么可以缘起?它的内核儿叫作“万象之中独露身”……这也是华严教理啊,大家应该是没有机会看了……万象之中独露身。
什么叫“万象之中独露身”呢?“万象之中独露”的那个“身”……单独露出来那个“身”,这个“身”指的就是“真如”!啊,一个最高本体……心真如。“万象”……世间的“万象”,不过是这个真如心……心真如的变现物!就是——由“心”化成的万象。
但是,这个“心”的“真如”,祂也只有在“万象”之中才能显露出来。就是说——“万象之中独露身”是“六相圆融”的核心,但是“万象”之中,为什么能“独露身”呢?就是——“心真如”为什么能化成“万象”呢?祂也只能从“万象”之中显现出来!说明什么?说明——二者不能分离!
所以,“六相圆融”的核心——“万象之中独露身”,这就是一句不能切分的话!就是说——既不能否定“万象”……世间万象不能否定;也不能否定由“心真如”化成的“万象”,就是……也不能否定“心真如”。“心真如”和“万象”是不可以分离的!只有祂们不可以分离,才能驱动“六相圆融”,才能驱动一切“缘起”。这就是华严教理。
呐,如果用华严教理去看这个“天地与我同根”,那这个问题就得到答案了!为什么?“万象”和“真如”不能分离,对伐……“万象之中独露身”能分离吗?不能分离!万象即真如,真如即万象。那么,“天地与我同根”就不能分离。就是……你不能讲——我和天地的异与同!它们根本就不能分开看!它们都是“真如”的变现。简单地说,这就是华严宗的“理事不二”说——“理”与“事”不能分开!天地与我同根!
罗汉桂琛问大法眼——同?或不同?问得就不对!问同根,还是问不同根……你问得就不对!你根本就不能分开问,所以也不能答。
那么,既然“万象”和“真如”,祂不能分开看——真如化万象,万象显真如……不可以分离!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唯识学的“境”与“识”也不能分开说!不是“唯识无境”……“境”和“识”你就不能分开!为什么?因为“境”和“识”也是一对相生的因缘——脱离了“境”没有“识”;脱离了“识”也没有“境”。
那么,天地万物,你看见……“识”在,“境”就在,对吧!你看见了,“境”在嘛,“识”在;你没看见,“境”不在,“识”也不在……“境”与“识”也不能分开,就像“真如”与“万象”。这是什么?这是因缘必然!所以说,要解释什么理由?没理由!这就是因缘必然……对吧!不需要解释。
这就是用“华严六相”的“缘起”理论——“万象之中独露身”,阐发出法眼宗的禅观——“一切见成”。你见到,祂就在……“境”在“识”在;你见不到,祂就不在……“境”不在“识”不在。一对相代因缘!所以,这世间万物有为法是“一切见成”。这就是中国版“薛定谔的猫”。
大法眼文益,他继承的是师爷——玄沙师备的唯识论,然后呢……他又发扬了华严宗的“理事不二”观。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说华严宗教理和唯识学派的交汇点,就开创了法眼宗的禅观——“一切见成”。“一切见成”就回归到了禅宗的主流啦!对吧……这个唯识宗、华严宗,这都是主流啊!
这样,清凉文益他就撇开了师爷——玄沙师备和他师父——罗汉桂琛弘扬的那一部分密教。我说过啊……玄沙师备的理论——玄沙山法旨是“金刚眼睛”!他(清凉文益)的师父——罗汉桂琛确尔(乎)不拔一直挺着的就是这个密教。如果,禅宗能沿着玄沙师备和罗汉桂琛的这条路走下去的话啊……它就会形成一套和密教相抗衡的“显密一体”的理论,这是很不得了的啊!它会成为“显密一体”理论。
汉传在密教方面上……就是理论上,一直很弱!所以说——如果玄沙山法旨发展下去,就是……这个“金刚眼睛”作为“最高本体”发展下去,那么,“汉密”理论就可以发展成和“藏密”理论平分天下的局势。但是,非常地可惜啊!就是……嗯,历史的因缘,大法眼文益他没有沿着《首楞严经》的道路走下去,他选择了“回归”!选择了回归《华严经》——这是佛教的万经之王。这样,从“佛教哲学”角度讲——他就返回了佛教哲学的主流。
我们前面讲——“函盖宇宙”、“函盖乾坤”的是“心”。“心”这个基本概念在佛教里有两派:一派叫“知性说”;一派叫“灵性说”。呐,第三派就是玄沙师备创建的“法眼说”。
可是,“法眼说”经过“一切见成”这个禅观的阐述,等于清凉文益又把“法眼说”走回到了“知性说”的老路上……就“心”又返回到“知性说”的老路上。所以说,从理论层面上,我们很难说——大法眼文益对“金刚眼睛”这个理论的方向改变,他是好还是坏?当然啦,这有具体的历史原因!因为我们汉地受儒家文化的作用啊……过强!也有历史的这个局限性,对吧?恩格斯说——我们认识历史只能基于当下的条件与知识。那,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学术命题了!我……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讨论到的啦!就算讲完了。
虽然如此,清凉文益还是对佛家这个传统的“心”作了一个彻底的突破——他把玄沙师备的“金刚眼睛”换成了“因缘”的眼睛。“境”与“识”是一对“因缘”,这叫“因缘的眼睛”……是自然的眼睛。“一切见成”……见到的自然地就“成”!这叫“自然的眼睛”。
这样,清凉文益,他从“金刚眼睛”的这个“秘密金刚体”出发……就是,金刚眼睛背后是有一个可发光的秘密金刚体嘛!但是他没有在发光体的这个“最高本体论”上走……返回来修改了法眼的性质——改成了“本来如此”,对吧……“境”在“识”在;“境”不在“识”不在……“本来如此”的“一切见成”。然后,以“一切见成”为大法眼的宗旨。
呐,这个概念是延续下来了……“大法眼”的概念。但是,这个“大法眼”看世界就不再是玄沙师备所说的“金刚眼睛”看世界……“金刚眼睛”看世界是自己发光去看,反过来的是光,所以有明暗区别。而这个世界呢?本来如此!就是……清凉文益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本来如此!就该这么看!
这样“法眼理论”就从玄沙山法旨“金刚眼睛”,变成了南京清凉山法旨“自然眼睛”。后世,就定大法眼文益为法眼宗的开山祖!当然啦……这也是当之无愧的。
大法眼文益,他流传后世有两本儿书……我们说——这是非常幸运的啊……《宗门十规论》和《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这大宗师,你只要留下自著……就是,自己写的书,那这事儿就好办了!为什么呢?因为象临济宗也好,云门宗也好……它留下来的都是塔铭、碑文,对吧?记载的都是开山祖师的语录,一句话一句话的……它没有连串儿的思想。而且,碑铭……那本身字写得……那就受字数限制,对吧?包括“广录”……“广录”那是弟子转述的,大师自己没写……很多都是弟子们这么听、这么揣摩……然后写出来,一转述,那就有变形和疏漏!我们说——雪峰禅就有这些问题!那么多嗣法弟子,最后反而师父的理论,就没有系统地留下来。
如果大师有自述……自著,那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去把握大师的内心和他的禅思想。他留的这两本儿书……一本儿,叫《大法眼禅师颂》……哎,“颂”就是一种诗歌,十四首诗……十四首歌儿……十四首诗;还有一本儿,就是这个《宗门十规论》。我们一个一个讲。
“大法眼禅师颂”呢……这个里头,是他对“法”的一种“颂”。比较有特色的呢,是“三界唯心颂”,是这么写的——就是,也……这个,他这个“颂”,主要是要体现他们大法眼宗的禅观,就是这个“一切见成”的禅观。“三界唯心颂”里是这么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啊……我们就先说一下儿,然后我们就分着解释啊……这个“三界唯心颂”。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这是唯识观的……唯识学的核心的……核心口号儿。
“唯心唯识,眼生色耳”……你看,“眼生色耳”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用眼睛去听声音,而……反而去用耳朵去看世界,那你能得出“唯心唯识”这个结论吗?就是……“唯识心造”这个结论吗?你得不出来吧!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就是说——耳朵怎么能看世界呢?眼睛怎么能听世界呢?“何触”——如何是接触……就是,如何去接触。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呐,这句话实际上必须要听的……我的那个“佛教哲学”课才能理解。“佛教哲学”课在讲“十二因缘”的时候儿,其中有一环,叫作“六入缘触”……“声何触眼”——如何接触?之所以能接触,那就是“十二因缘”的这一环——“六入缘触”。呐,“十二因缘”也是因缘!
我们当时在课里特别强调过——“十二因缘”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触”这一环!因为,“触”这一环是把佛教从“唯物”变成“唯心”的关键环。换言之——如果没有“十二因缘”中“触”这一环的发生和转变,那什么唯识心造?什么万法皆空?逻辑全部站不住脚!根本不存在!佛教哲学的大楼就得被推塌了!
而唯识学整个儿学说,都是站在“触的转变”这个点上的!可以说——佛教哲学“十二因缘”中这个“触”的关键点,在一千年前,大法眼文益老师,他就看到了,对吧!“声何触眼”——声音怎么能接触眼睛?对不对!触,什么东西去“触”什么?为什么非得用耳朵听声音?为什么非得用眼睛去看世界?为什么得用它们去“触”?那也是因缘。
下一句,叫作“眼色耳声,万法成辨”。什么意思?如果你用眼睛看世界,耳朵听声音……这样万法就能成了。之所以去用眼睛看,不用耳朵看……这就是一对因缘。
一切见成!什么叫一切见成?就是这么安排的!这对儿因缘就是这么安排的!就是“见成”的……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
下一句,叫“万法匪缘,岂观如幻”。“万法”,一切“有为法”加“无为法”——天地万物,宇宙规律,都是因缘。呐,你怎么能把它看成幻影?“岂观如幻”……你把它看成幻影,把它看成做梦?疯了!大法眼文益大师这一刀,就把中观学派的那个“人生如做梦、人生如幻影”的观点彻底扎漏了!耳光把中观学派的脸都打肿了!
我们说——他的“一切见成”理论,就来自于否定中观学派的那个“天地与我同根”!中观学派《肇论》里,论“天地与我同根”,然后推出“万法皆空”。但是,他(大法眼文益)就是来否定它的……但是,他推的也是“万法皆空”!但是他用的不是那套理由。很多学过佛教这个义学的同学,总是认为——佛教的义学发展阶段呢……唯识学是对中观学的一个继承与发展……继承是继承了,但它没有发展!它实际是否定!
这个颂的最后一句,大师作了一句设问,留给后世去想,说“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大地山河,谁永远坚固?谁永远在变化?
大法眼文益,他这个对唯识学的这套解说,是来自于他的师爷——玄沙师备的。但是,他跟他的师爷——玄沙师备一样,就是……啫,勇敢又坚强!我们说——这师徒三个人呢,都是勇敢又坚强!又有一个勇猛精进的创新——传统唯识学,是两支……我们说,一支“如来藏”,啊……一支“三性唯识”。分别有两个“最高本体”——“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对吧!他的师爷——玄沙师备,提出来第三个最高本体,叫“金刚眼睛”。
大法眼文益,虽然把“金刚眼睛”修改成了自然的眼睛,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唯识学的新路,就是——在“三性唯识”和“如来藏”之外,他指出了唯识学的第三个新路,叫作“万法唯识加相依缘起”……就是,原来的是这个“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现在他提出来了一个“相依缘起加万法唯识”。
这两个词加在一起啊……外行,就是这个概念,外行听着觉得没什么,但是如果是内行一听……欸!不得了了!牛大了这回!为什么?“相依缘起”,这是“小乘有宗”的教理核心;“万法唯识”,这是“大乘有宗”的教理核心。
大法眼文益指出的唯识学的这第三条路——万法唯识加相依缘起,等于一下儿就把“小乘有宗”和“大乘有宗”的教理给打通了!打通了会是什么结果呢?就等于狠狠地砍了“大乘空宗”一刀!在理论上啊!我们可以从学术上讲……就不客气地说——后世中观学派,啊……就是讲这个“诸法性空”的,再没有一位大师在理论水平上可以追上大法眼文益的理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