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佛教词典专题课,基础稿文字由群主整理提供;
上线稿由群友芦苇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1-1
“无畏”就是“苏息”之后的精神状态“一切法平等无畏”。
“一切法平等无畏”是一个佛教密教的教理词。这个词也叫“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密教我没有公开讲,大家都知道原因,讲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稍微带一下儿。
佛教的密教有三本根本经——“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这个教理名词——“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跟其中的两部——“大日经”和《苏悉地经》有理论联系。
“大日经”是我们的简称,这本儿经的全称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或《大毗卢遮那成佛经》。大毗卢遮那佛,我在“佛教通史·华严宗”这一课中讲过——佛教,随着历史的发展,把它的视角从地球投射到了宇宙,构筑起一个多重世界,在娑婆世界和三界之上,建构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莲华藏世界海;又在释迦牟尼佛之上,建构了一个有光明含义的更大的佛——大毗卢遮那佛……又叫“大日如来”、“大日世尊”。祂象征佛法如太阳的光,光明遍照。
在这本“大日经”中,定义了“六大无畏”。“六大无畏”的最后一个,叫作“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哪“六大无畏”呢?在“大日经”第一卷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中说: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救世者演说心相,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
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谛听,极善思念”。
我们解释一下这段经。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执金刚秘密主”就是——金刚手菩萨。金刚手呢,是一大伙人!祂是指“密教胎藏界”三部中,“金刚部”之诸众。金刚部诸众,都手持金刚,是一大伙人……这一大伙金刚,祂们叫“(云)执金刚”,(云)执金刚的上首,叫作“金刚手秘密主”……就是金刚手菩萨。这一品,叫“入真言门”。
金刚手秘密主发问“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祂这里问的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因为,这一品的品名叫作“入真言门住心品”,祂指的是密教的“真言行者”——执秘密真言的菩萨。就是……祂向这个世尊问的这个“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这个菩萨是“真言行者”。当然,理论覆盖并不单是入“真言门”的,是具有普遍化意义的。
“摩诃毗卢遮那世尊”——摩诃就是“大”嘛……大毗卢遮那佛说:“谛听,极善思念”——就是,你好好听,然后好好想。
世尊继续说:“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啊,这是“六大无畏”的第一个——“当得善无畏”。我们中国密宗,纯密阶段的发端——那个人,“开元三大士”的第一个,就叫“善无畏”——就是密教之祖。“善无畏”这个名字,是有暗示、有所指、有来历的……就从这儿来——“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
“若如实知我,当得身无畏”——这是第二个无畏;
“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这是第三个,“无我无畏”;
“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这是第四个;
“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这是第五个;
“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这是第六个)。
这就是“大日经”说的“六个无畏”——毗卢遮那佛说的。
重振大乘的终极精神,两个——慈悲、无畏。到底什么是无畏?到底是怎么样的无畏?“大日经”里,毗卢遮那佛就用这一段给你掰开了讲“六大无畏”——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在“六个无畏”中,就是……所有的“无畏”里,最高级、最甚深的一个,就是“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定义这个教理名词之前,我们要把它拆开!就是……“六大无畏”中最大的一个——“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这个教理名词是由四个词构成的: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这四个词。
“一切法”和“平等”这两个词不用讲,因为“一切法”我们讲过了;“平等”,这个词你们理解一下儿……因为讲“平等”就要讲“自由”,这种词讲着就容易出危险!你们懂,就不讲了。
那么,还有两个新词需要定义:一个,是“自性”;一个是“无畏”。我们先解释“无畏”。因为“自性”这个词,在讲到第六个无畏,就是——“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的时候自然会解释。
无畏,它是梵文的义译……按意思翻译的;它的音译,叫“阿湿嚩娑”;如果直译,叫作“苏息”。直译这“苏息”两个字怎么写呢?苏醒的“苏”;气息的“息”——苏息。
苏息,指的是一种身体状态。就是说——如果说,它要直译“苏息”,指的是一种身体状态。但是如果用义译,“无畏”实际指的是“苏息”之后的精神状态。对吧!就是这两个词,如果它的直译面儿,指的是身体状态,就是——苏醒之后的气息;而“无畏”是这个时候它的义译。
那,什么是苏息呢?注释“大日经”,有一本儿《大日经疏》,它在第三卷里说:“如人为强力者,所持扼喉,闭气垂将闷绝。忽蒙放舍,还复得苏”。
解释一下啊:
“如人为强力者”就是——人好像被一个有很大力气的人扼住了喉咙;
“所持扼喉”——给闷得快要晕过去了;
“闭气将闷绝”——马上就要气绝;
“忽蒙放舍”——就,忽然一放手!那,人一下儿就苏醒过来啦……
又复苏啦,苏醒过来了——“还复得苏”。
呐,你想象一下这个《大日经疏》描述的这个状态。前一段儿……这一段儿说的是一个人“苏息”的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大日经疏》后面继续说……它作了一个比喻,它说——人如是,众生亦复如是,被为妄想、业、烦恼所缠。触缘皆闭,至此六处,如得再生,故名苏息处。又亦如度险恶道时其心泰然无所畏惧,故名无畏处也”。
苏息,就是你要憋死之前,逢凶化吉,再次活过来……又喘气了!你死过一次之后,这时候你的精神状态就什么都不怕了,那当然就无畏了!个体和众生都一样——个体是被憋住了气;而众生呢?众生是被妄想、业、烦恼所缠。
“苏息”指的,就是这个时候重生的身体状态;“无畏”指的,就是“苏息”之后的精神认识……它是精神认识,因此,苏息的这个“息”字,就是——气息的“息”字,在得到了“六大无畏”的精神认识之后,会被写作“苏悉”——这个“悉”,就是“悉听尊便”的“悉”,上面一个“采”字,下面一个“心”字。就是……“苏息”这种状态,得到精神认识之后,就将被写成“苏悉”。这个“悉”——“悉听尊便”的“悉”,它的古义是“详尽的了解”——知道了,懂了的意思。你苏醒之后,你就彻底地懂了,你就无畏了!
苏醒之后所处的那个“无畏了知”的境地,就叫“苏悉地”——无畏之后,所处的那个精神状态……那个境地,叫“苏悉地”。
密教三大根本经之一的另一部——《苏悉地经》,它的经名就是这么来的。苏悉地,它的义译,又叫“妙成就”、“殊胜妙地”。你既然无畏了,都懂了……那可不就是得到了“妙成就”嘛!
《大日经疏》因为解释了这“六大无畏”,所以也被称为“无畏疏”!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救世者演说心相,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
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谛听,极善思念。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若如实知我,当得身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