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
李先生,30岁被确诊为糖尿病,年纪轻轻,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其餐后血糖竟高达23mmol/L!
经过医师的判断,属于湿热中阻型糖尿病。经过半年的中药调理,加上积极的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患者原本身上热、烦躁的症状诸消,血糖均恢复正常。
在临床上湿热中阻型糖尿病并不少见,很多患者都是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西医治疗,由于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血糖居高不下,同时,有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胰岛素抵抗、血脂高、尿酸高等问题。在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又辗转到中医治疗。
在《黄帝内经》上也曾对糖尿病有过这样的注解:人吃多了“甘美而多肥”的食物后,因为脾胃功能受限而无法完全地消化,这些食物就会堆积在人体中造成“内热”、“中满”的现象,中医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会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就容易发生糖尿病。
湿热中阻会导致脾胃枢机不利,气机不通,进一步影响到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特别是平时爱吃煎炸、烧烤类食物、经常熬夜、酗酒的人,更要注意,都可能是湿热中阻型人群。这些煎炸、烧烤类食物会助长胃热,影响中焦水湿的运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湿热掺杂,就是我们说的湿热中阻之证。
治疗思路——清热利湿
1、王氏连朴饮:组成: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鼓、焦栀、芦根。
此方原本是治疗盛夏初秋,暑气和湿热相蒸导致的上吐下泻。用于糖尿病属于异病同治。
2、去湿热代茶饮:组成:马齿苋20克、土茯苓20克、黄连3克、黄柏6克、知母10克、苍术10克。方解:马齿苋、土茯苓可以清热利湿,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知母可以滋阴,苍术能健脾化湿。这个药方口感较苦,清热效果好。
加减:若出现乏力气虚的症状,可以适量加黄芪或太子参。如果口渴症状重,可以加生地、玉竹。湿热久积必然耗伤血络,出现舌暗有瘀点、手脚麻木的症状,可以加三七、藏红花。
用法:煎煮20分钟左右,作为代茶饮喝。隔两三天喝一次即可。
注意:大便溏稀、腹部发凉发痛的患者不适合用。
如有需要,请大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治疗,切勿自行抓药、自行停药等不良行为,以免病情加重。
我是朱章志,广州中医院主任医师,有40余年的从业经验,从事治疗疑难病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尤其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为重点。重视和擅于利用阴阳五行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及仲景学说来治疗糖尿病。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