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佛教通史续238禅宗随
TUhjnbcbe - 2025/3/23 17:2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10

随处做主-赢了吃饭,输了滚蛋

临济宗接待客人的应机理论体系很庞大!我们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儿……这属于出家人的专业课,普通同学可以直接跳过本课,不听也可以。

临济宗应机,它有一个总纲,这个总纲叫作——三玄三要。在总纲下面是具体的操作……三种操作方式,叫“三个‘四’”——四照用、四料简、四宾主。总纲是“三玄三要”,三种操作是——四照用、四料简、四宾主。

在谈到临济宗应机的总纲前,义玄先给了一段主宾相见的总原则,就是——我和客人相见得有个总原则,要把握这个总原则。这个总原则可以说,叫“一个核心、几个基本点”!它是这么说的——主客相见便有言语来往,应物现形。

什么叫应物现形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主人和客人一见,就会有……嗯,语言之间的交流,所谓应物现形,就是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客人而呈现……就,给客人呈现不同的面貌。那,都怎么呈现呢?(刚才)这是“核心”……几个“基本点”,就是说如何呈现——或全体作用、或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狮子、或乘象王。白话一下儿啊:

“应物现形”,我们说了——根据不同的客人,表现不同的面貌。

那么,“或全体作用”,所谓全体作用,就是——我本来什么样儿,就完全出来什么样儿……就是本来面目出现。

“或机权喜怒”就是说——我对客人以喜怒的不同的态度作为手段与他接触。

“或现半身”……什么叫现半身呢?就是留有余地,不全部现出来……现半身,留有余地。

“或乘狮子,或乘象王”……这个两个,是两个佛教的比喻!我们说这个“青狮白象”,我们讲过——狮子就是表示“智”;象王就是表示“理”。所谓“乘狮子”就是说——向对方显示我的“智”;“乘象王”,就是对对方示以“理”。

这就是根据不同的方式来接待客人,叫——寓禅于人际关系。这是他的一个总原则。嗯……简单说,就是说——在接待客人的时候,要给客人留有余地,现半身……或者开智,或者讲理。

原则讲完了。那(下面),就是纲领。纲领我们说了——纲领,为什么一定要有纲领呢?因为有了纲领我们才知道——跟客人对话的时候儿,要把握的尺度和火候儿,就相当于有规章似的——我们什么话儿能说到什么尺度?什么话儿说到什么火候儿?这就是纲领。

临济宗应机的总纲领……刚才是纲领之前的原则啊……它的总纲领叫“三玄三要”。这个“三玄三要”忒……又绕又复杂,我直接给大家讲普通话——第一个叫“拟议”;第二个叫“待机”;第三个叫“权用”。

所谓拟议,什么意思?就是必须制止客人上来就给你发表长篇大论!就是……客人来了,还没等我说话,他自己先长篇大论起来……必须立刻拦住!

“待机”,“待机”的意思就是——留有机关……跟客人说话的时候儿一定要留半句,你不能把话说白了、说透了!所有的话一定要说……说“话里有话”的话!如果太直白,那……啫!没有禅意了,对吧?一定要留半句,这叫“待机”。

还有叫“权用”。什么叫“权用”呢?找到机会去用!就是——善于截取对方的言行,权变应对。“权用”是指“权变应对”……就是,对方中间忽然有一句漏洞,立刻抓住它!或者抓住他逻辑的漏洞、或者断章取义……给对方一个下马威!这就是“三玄三要”——拟议、待机、权用!就是……义玄大师关于主客关系之间的言论,他总称为——临济宾主句。

临济的这种“宾主关系”啊……普通人可能想不到!临济义玄大师把“宾主关系”看作非常重大的,甚至是(可能)要变“主”、“奴”之间关系的这么一种大事!就是,他把接待这件事情看得非常地重大!就是……怎么说呢?有点儿象那个……嗯,《易经》里那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就是说……你一定要搞清楚——你来跟我说话,你来找我应机,你要搞清楚身份……咱两现在谁在请教谁?谁跟谁请教?你别来跟我“讨论”!一定要稿清楚,咱俩在对话的过程里谁是师父?谁是徒弟?对吧……你不要跑过来跟我来“讨论”问题……就来“拟议”,长篇大论!对吧?用天津话说——请教就是请教!不要到我这儿来那个“抬杠长能耐”!

“随处作主”、“不为万境所惑”、“应物现形”,这三点,“随处作主”就是——随时随地把握自己主人的身份;“不为万境所惑”就——不为它各种命题的迷惑;“应物现形”——根据客人不同的状态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就……就是这三点,就是处理宾主关系的一个立足点。本质上,第一句——“随处作主”,“随处作主”就是应机的关键!本质上就是说——我是师父,我得教育你……你是徒弟!本质上就是教育对方。

确立了“应机”对话的纲领之后……那,纲领有了!就是——火候与原则有了!那(接下来)是什么呢?那就是具体的话术呗……或者说——对话手法。这个“对话手法”拆开了,就是“临济宾主句”的具体三种应用方式——四照用、四料简和四宾主。我们按顺序讲一下儿啊:

第一套——临济宾主句的“四照用”。什么叫四照用呢?“照”——照明的“照”;“用”——用处的“用”。“照用”,它是两个字——“照”和“用”。所谓“照”是指——你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对吧!象“光”一样……照!“照”,就是你这么认识这个世界,或者说——你怎么对外物进行认识?“用”,“用”是说——你怎么认识自己?就是……你对自我的一个认识。

所谓“四照用”,就是四种你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和对自己世界的方式——四种根据来访者的这种对外和对自我的不同方式,那么,我们对他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吧……我们是师父嘛!义玄说——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简单说呢,就是——有的时候儿,你跟我对话,我根据你的状态,让你先去认识世界,再让你认识你自己;有的时候呢,我要点醒你……你先认识你自己,你再出来认识世界吧;有的时候呢,我要让你同时认识;有的时候呢,我让你分别认识。这就是所谓先照后用——“照”是看外面;“用”是看里面嘛!有时候儿“先照后用”;有时候儿“先用后照”;有时候儿同时。这就是“四照用”。

这种“先、后认识”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什么要让你这么又看外头?又看里头?又同时看……或者先、后看呢?它的目的,简单!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破‘人法我执’”。文言是这么说的……就是它这个,我刚才讲的是这个白话啊……为了大家好听,它的文言儿是这么说的:

“先照后用”就是——先让你先认识世界,再让你认识自己……是干什么用呢?是以“存人”而“破法执”!所谓“存人”就是“存识”;“破法执”就是“破境”。存识破镜。

第二个,“先用后照”是什么呢?“先用后照”——先认识自己,再去认识世界!那就叫“存法”,“破人执”!

“照用同时”呢?要“人、法、执皆破”!

那,“照用不同时”呢?那就是宾主分立。什么意思?不拘一格!叫“应机而破”。

这个,大家一听就行了啊!就,不用记……你们也记不住。这个涉及到具体的实践中,还有不同的操作!这个在《五灯会元》里有很多公案,就是……它涉及到具体如何操作。这就是临济宗待人接物的第一套方式,也是最常用的方式,叫“四照用”。一般,就讲到“四照用”了,不会再往后讲了……其实,所谓待人接物,就是教育对方。

第二组“临济宾主句”的实际操作方式,叫“四料简”……这个很少讲。“料简”也是两个字——“料”和“简”。所谓,“料”是材料的“料”;“简”是简单的“简”。“料”是指——度量;“简”是指——简别。所谓“四料简”怎么度量?度量什么?简别什么呢?

所谓“四料简”,就是根据来访的学徒……他们的根器,哎!我度量一下儿你,你的根器——你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呀?我度量一下儿你的根器,我简别一下儿你的水平……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教说方法。目的呢?目的其实跟“四照用”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破我、法二执。呐,“四料简”就存在一个“人”、“境”之间的关系!

用“四料简”来破“人”、“境”之间的关系——“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呐,这和“四照用”的路数是完全一致的。

前这两个——四照用、四料简……呐,这很显然,这都是师父来教育徒弟的路子,对吧……我让你“照用”——让你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料简”——我看看你的根器、我看看你的水平、我度量一下儿你……这都是教育的路子。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要是来访者水平很高怎么办?对吧……来访者来了一个硬茬子怎么办?对吧……来了一大师怎么办?你想“照用”……你“照用”不起!那怎么办呢?

那就是“临济应机”的第三个,叫——四宾主。就是,势均力敌的客人来了之后,你就用不了“四照用”了,你也用不了“四料简”了!对吧……对方明显水平比你高,或者说——可能实力相当,势均力敌!那,“四照用”和“四料简”都不能瞎用……嗯,用不好露怯!那,就要用第三套“临济宾主”方式,叫作——四宾主。

“四宾主”,就是双方交手时,直接来衡量主、宾之间的得失成败的——通过“四宾主”,看主人、看客人……看什么呢?看谁最后在“谈禅”这件事情上失败了。这就有点儿象……所谓“四宾主”就有点儿象这个电影里的“比内力”,就“文比”——大家互相坐着,互相看了……看几眼,然后说:“嗯,你败了”。哎!差不多就这意思。

“四宾主”叫作——宾看主,主败;主看宾,参学者败;主看主,双方平手儿;宾看宾,双方双失败。什么意思呢?“宾看主,主败”……啊,其实这个具体的四、四……应用啊,《五灯会元》里故事很多,大家可以具体看。我给大家解释下儿——什么叫“宾看主,主败”、主看宾,宾败”?

什么叫“看”呢?简单!就是——看透了!

“宾看主,主败”——宾……客人看透了主人,你当然主败啦!

“主看宾”——主看透了宾……看透了客人,当然是“宾败”啦!对吧?

那“主看主”呢?对吧……“主看住”这个事儿,很、很显然啦——哦……都是高手!啊……那咱们平手吧!对吧?呐,双方平手。

那,“宾看宾”呢?就是——相互一看……哦,咱俩都挺怂的!对吧?那,我们就双失败吧!

这就是“临济四宾主”!那……就——“主看主”,平手儿;“宾看宾”,双失败……那,“临济宾主句”,它就表现出来——禅宗“五家七宗”时代以后开始的一种内部斗争的特殊方式。它的寓意呢,非常地隐晦!也难以让人用常理来揣度。而且,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斗方式!在这种文斗方式里呢,也贯穿着江西禅的一种根本精神,就是我们互相……啊,互相这么语言斗一斗。这种“语言斗一斗”呢,目的是要打破一切精神枷锁!我们说“四料简”里嘛——“夺人不夺境”!破的就是“人、法、我执”!要做无求人——自由人!

而且,它也体现出江西禅的一种自尊心——我们来吃饭,也不是白吃的!我是来求学,我不是来要饭的!对吧……我不是“委内瑞拉”,过来要饭吃。我是来求学,来请你指点一下!你指点我满意了,那我来吃一点儿饭;你要是觉得不满意,那我可以不吃。尽管这些禅僧在流浪的过程里,都已经需要乞食赴斋来维持生计了,但是,也保持着禅僧的这种自尊心和这种硬气!对吧……我们是愿赌服输——赢了,我们吃!输了,我们就饿着。

临济宗义玄,他继承了江西禅自马祖、百丈、黄檗以来的一贯宗风——重视独创,反对因袭守旧的这种传统!就是,在理论上,他们反对因袭守旧。简单地说,一个“无心”的理论……你看每一代大师都要解出自己的特色来——“无心”要解释出“平常心”;要解释出“无思”;要解出“息虑”……每一代大师,你必须有自己的体悟!这就是江西禅的学风!对吧?

江西禅的特点是——我们不说我师父是谁谁谁、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的学习的理论是什么……江西禅出身的大禅师,一般都是说——我们的师祖是如来佛!我理解的佛理是什么什么什么……要的就是这份儿自信!这就是江西禅的自信!义玄大师临终最后说嘛——我愿作一棵大树予天下人乘凉去。

沩山灵祐曾经评论,说——临济义玄和他师父黄檗希运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因为义玄经常给灵祐啊、希运呐、慧寂呀……他们之间送信。这个……我们也不能说大师背后传小话儿啊!就是背后评价他一下儿,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就是说临济宗呢……我收徒弟: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如果我收的徒弟,水平跟我一样……我觉得,那将来“减师半德”……也顶多就传我一半儿的法;

“师见过于,方堪传授”就是说——我觉得我这个徒弟见识已经超过我了……资质已经超过我了,那我才能收徒弟,才配做我的徒弟,才能担起弘法的责任来。

所以临济宗收徒呢……非常看资质和天赋!你如果……就师父觉得——你这徒弟,哎呀……跟我这水平差不多……唉,资质差不多,将来能到我的高度,那我不要了!因为“我觉得你能到我的高度”,你实际最多到我的一半儿。

临济宗这种要求一代高于一代,徒弟高于师父的精神,是禅宗中为什么最后唯有临济宗得以长存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临济宗的这种师徒关系,在整个中国文化里……就,中国文化的师徒关系里,是属于相当反传统的!中国的师徒关系,一般是徒弟找师父。徒弟找了师父……跟杨露禅似的,啊!盈门立雪……师父传授,最后还要讲“留一手”。但临济宗不是!临济宗是师父找徒弟!不光不留一手儿,还得专找超过自己的学生。这种例子很多啊后来!最有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那个密云圆悟和汉月法藏师徒。

临济义玄死后不久呢,所在的河北省就掀起了这个军阀割据!一直到五代十国延续……到五代十国末期,河北都是全国遭受迫害最严重的地区!好在五代之间……整个儿“五代”,除了后周一个国家,没有反佛的!嗯,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强镇首脑啊,无不奉佛!所以,虽是战乱……临济义玄的门徒,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夹缝中也能生存,还能发展。

我们开课的时候儿说——他门下主要传下三支,最后只保留了一支,就是兴化存奖……因为,义玄后期,他并不在临济禅院,他后期到了魏州兴化寺,他是在兴化寺入寂的。而兴化存奖是接了临济(法嗣)的这个庙。

还有两支:一支是大师兄的,叫三圣慧然;一支是二师兄的,叫魏府大觉。三圣和大觉,实际水平是要比存奖高的。三圣,他所在是镇州——承德镇的中心;大觉所在魏府,是魏博镇的中心。但是,这两个镇在公元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末期……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末期啊,它们长期原来是个同盟关系,遭到了破坏!分别被两个相、相敌对的军阀所控制,就是——朱全忠和李克用!呐,保持了一百五十年……近二百年的一个和平稳定地区,变成了梁、晋两家争夺的一个主战场!

那,这一段时间,就是……后梁先建国,然后,后唐又取代。中间,从公元年到公元年,这个……河北这个地区一支在战乱!所以,临济义玄的两个弟子——大弟子三圣慧然、二弟子魏府大觉,就都死于这个战乱的年代了!仅存下兴化存奖这一支。

兴化存奖,包括他的弟子,在临济宗都属于过渡的一代。他死于唐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年间,大概公元年左右。临济宗的兴化存奖存世的阶段呢,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这个时间!而且,他待的这个地方儿也是灾难最深重的地方儿!因此,他也没有系统的禅理论留下来。因为我们说了啊……这个,在他上面有比他水平高的大师兄——三圣、二师兄——大觉……那都,都死于战乱了!那只剩他了。

所以,兴化存奖说——我于三圣师兄处学了一个临济宾主句,但是被大觉师兄折倒了。又去大觉师兄处学了一个安乐法门,没有学成,反被痛打一顿。所以,兴化存奖,他就跟他的师父——临济义玄一样,他就把这顿打给记住了。所以,“传灯录”里说——即于棒下学(荐)得临济先师于黄檗处吃棒的道理。所以,自存奖以后,“当头棒喝”就成了临济宗主要的阐化方式。

呐,到兴化存奖,我们说——他已经是过渡的一代了。这是临济宗——义玄出来……宗师出来……下一代,有的时候儿完全是看命。他的弟子过渡了一代,到他的弟子的弟子,就是——存奖的嗣法弟子,那就更加过渡了!那……嗯,到过渡的边缘了!就是——汝州(今河南省临汝)的南院慧顒。

到临济的第三代的时候儿,临济宗的中心就从河北省迁到了河南省。呐,一个非常过渡的南院慧顒……大家完全就记不住!但是,他的弟子很有名——风持(穴)延沼(昭)!就是……他到了河南临汝的风穴山。风穴延沼,或者说——风持延沼就在风穴山聚徒,大振诸方。

临济宗在“五家七宗”中第一代崛起就讲完了!马上我们就要进入“五家七宗”的下一个宗派——曹洞宗。但是,临济也从河北省的正定移到了河南省的汝州,成为五代到宋初期间,临济宗的一个大本营,等待到宋中期,和云门宗同时再次复兴!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通史续238禅宗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