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佛教通史续270禅宗戒
TUhjnbcbe - 2025/3/26 21:40:00
我国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3-1

克己复佛-戒为万善之基

永明延寿在《万善同归集》里引用《大智度论》,提出一个观点——行善,不仅仅是成佛的助力,祂直接就能成佛……“行善”这件外在的事儿,直接就可以做到你内心的解脱!

他又通过“华严经”的“理事不二”观,对这一个古经文作了论证——“心性是理,诸境是事,因事显理,集理成事”……这十六个字。什么意思呢?心是“理”,外在的环境外在的善行是“事儿”,你只有通过外在环境的这个行善,才能体现你心中的这个“理”。同样,也只有通过心中的“理”……你心里有这个行善的“理”,才能呈现你外在的这个善行。因此,心中的“理”与外在的“诸万行”,它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

心中的“理”是作为外在你“诸万行善”这个“本体”存在的!也只有通过诸……外在的这种善行,才能体现你心中的这个“理”。换句话说——你外在的“诸善行”,就可以导致你内心的解脱;你内心的解脱,也可以导致你“诸万行”……“诸万善行”!这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就算延寿老师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这就懂了吧……华严的“理事不二论”。

用唯识来解释华严的“理事不二论”,叫“理事无阂观”。“理事无阂观”反应出来的,就是他这个结论——以无畏心,行诸万善。这就是《万善同归集》要点出来的——以无畏心去行诸万善。记住啊,不是“以慈悲心去行诸万善”!为什么?因为“慈悲”呀……这是一个第三方对你的评价。就是说——我去行善的时候儿,我想……哦,因为我有慈悲心……因为我慈悲,所以我行善……不是这样的!这个“慈悲”是别人说——哎呀,你行这个善,很有慈悲!没有说——嗯,自己说自己慈悲的。慈悲,这不是一个第一人称评价,这是一个第三人称评价。

你去“行诸万善”真正的驱动力,是你内心的无畏精神!就是——我想着众生需要帮助……他要财布施、要法布施、要无畏布施……这个“无畏精神”驱动着你的“诸万行”,第三方看到了的评价,叫是——你有慈悲心。这就叫“以无畏心行诸万善”。这就是“理事无阂观”的反映。

关于具体如何“修万善”?这就要回到净土宗的理论范畴了。永明延寿,他除了是法眼宗的三祖,他还是净土宗的六祖。如何“行诸万善”?我们说过啊……《万善同归集》是代表净土宗在理论上清算禅宗狂禅风气的一本儿书!他要清算的是禅宗的狂禅风气,所以说,如果要重提“万善同修”,那么第一条儿应该提什么呢?对吧……就是说——这本儿书它有目的性!这本儿……目的性就是——把禅宗的放旷性格给束缚一下!那么,所谓“诸万善”的第一条儿,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儿,就是要恢复戒律……恢复持戒!

要求禅宗僧人持戒,不光是外在的持戒,尤其是要强化禅宗僧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为什么?因为前五百年禅宗是“心学”——我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吧?我这个……任心放旷,自己对自己这么放松!我们想一下儿这个……他的师爷,永明延寿的师爷——大法眼文益,喝酒、吃肉……尤其爱吃鹅肉和王八,对吧?你什么都干,你行什么万善?宗教人士,你起码要有一个表率作用,对吧!你自己得管了自己。如果你自己都管不了你自己,那你拿什么“无畏精神”给别人?因此《万善同归集》,它的目标指向是要约束住禅宗的狂禅风气,所以他的第一条儿万善……万善的第一条儿,就是——持戒!

永明延寿老师说——“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这句话呢,是《论语》里来的——“出必由户,行必由道”。《论语·庸也》里的一句话。就是说——你出门儿,你就知道走大……嗯,出门儿你知道要走门儿;那你走路,你怎么不知道要走,走大道儿呢?延寿老师对禅宗不持戒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他说——若不持戒,不但不能开发什么菩提心,而且与禽兽无异!你就……这话说得很狠啦!与禽兽无异!

禅净合流运动啊……就是“万宗归净运动”,自晚唐发动,最终就是以永明延寿大师的这本儿《万善同归集》结束的。他以两宗宗师的身份终结了这两场运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中,“禅净合流运动”取得的成果,就是让禅宗的高僧们从此从放旷的路上走向了戒律精严。

光戒律精严够吗?我们说……要求禅僧持戒,尤其是强化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所以说,光有戒律精严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戒律,那是外在要求。法律,是这个社会规范的一个最低底线,对吧?你不能犯!犯法就抓你。更高的要求是什么?更高的要求是道德要求!严守戒律……那,作为出家人,是外在约束,那是你应该做的!延寿老师说——那都是你应该做的……严守戒律!这个标准太低了!戒律,有人管的时候儿,没人管的时候……有人管的时候儿叫“戒律”!没人管的时候呢?对吧……

因为佛家的这个戒律啊……跟我们儒家的道德规范还不太一样!我们儒家,从来不拿“犯罪、不犯罪”要求自己!我们要求的自己呀……儒家是君子、小人这套标准。就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那,之所以我是君子,是因为我自省……啊,我每天自己反省自己,我用更高的标准要求我自己,我自己检讨我自己……儒家讲这什么?这叫“克己复礼”——每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BLABAL等等。欸……儒家这套都是这样儿的!核心四个字,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它的过程就是“自省”!这个自省的过程……儒家自省的过程,在佛家,那这个标准就高啦!那就不叫“自省”了,那叫“忏悔”。

永明延寿呢,是属于一代大宗师!他不光是禅宗宗师啊!他曾经入天台山以“法华经”入禅定九年;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又三年。那就是这个……修为很高啦!他援引天台宗的“法华忏”,在禅众里推行“方等忏”。这个“方等忏”原来谁推过呢?对!这原来净土宗的三祖善导所立“方等忏”……叫什么?叫“昼夜六时,礼佛忏悔”。我们“净土宗”史里讲过——昼夜六时,礼佛忏悔,时时不忘自己罪孽深重,要通过忏悔这个行为来灭罪。

忏悔呢……是忏悔!是你随便想一想——哎呀……我今天有啥做得不对的?我忏悔一下!呐,那你就太随意了!对吧……你这忏悔就忏得太随意了。

永明延寿老师把忏悔提到了一个程序化、仪式化的高度!我们说——三祖善导的那个“礼忏”已经非常程序化了!嗯……六时,每时干什么、每时干什么……都是有、有数的!但是,永明延寿老师把祂再上升了一步!上升的就是佛家忏悔里著名的,叫作“检校三业”。就是,永明延寿老师提的这个忏悔模式叫“检校三业”。检,检查的“检”;校,校正的“校”;三业,三业是什么呢?就是佛家常说的——身业、口业、意业。身、口、意三业。

检校三业,就是——我忏悔按这个顺序来,看自己的身、看自己的口、看自己的意……叫“身不履邪道、口不妄言、意不贪嗔痴”。所谓这三组忏悔呢,其实就是——三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呐,只有批评啊!没有自我批评。

“检校三业”,它是按照“意、口、身”的顺序来检查自己的!因为……我们经常说这个“身、口、意”啊……它是按“意、口、身”的顺序来检查自己的——先检查自己的意,“意业”;再检查自己的“口业”;再检查自己的“身业”。

“检校三业”非常地有名!我可以给大家读一下儿,就不翻译了啊……能听懂的就听懂了,听不懂的就听不懂了!他这个“检校三业”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检校者——那,这就是第一组自我批评开始了啊!“检校者”……上来,“审查,我此身,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夜至晓”……这是时间,“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顷,有几心行善?几善几恶?几心欲催伏烦恼?几心欲降服魔愿?几心念三宝四谛?几心悟苦空无常?几心念报父母恩慈?几心愿代众生受苦?几心发念菩萨业道上已检心”。

哎……这是第一组校检——检查自己的业,最后收尾就是“发念菩萨业道上已检心”……我已经检查了自己的心了。这就是第一组——检查自己的意业。

然后,是第二组自我批评开始了:

复……“次复检口”——检口业。“如上时刻,自旦以来,已得演说,几句深义?已得披读,几许经典?已得礼诵,几许文字?已得几回,叹佛功德?已得几回,称菩萨行”?哎,这就是你日常要干的这个事情——读没读书?叹没叹佛的功德?了解没了解那个法的深意?称诵菩萨行?哎……这就是第二组。自我批评结束了。

最后一组,是检、检身……“意、口、身”:

(再)“次复检身,已得几回屈伸,礼佛几拜?已得几回屈伸,礼法礼僧?已得几回,执劳,扫塔涂地?已得几回,烧想散花?已得几回,扫除尘垢,正列供具”?哎……这就是日常佛事要干的事!每天检自己干了多少佛事?至此,三检完毕……三组自我检查就……就、就……自我批评就结束了

“如是检查,自相训责,知我所做,几善几恶”。嗨,每天自己这么检查一遍,自己问自己——我做的事情有几分善?有几分恶?他这个“检校三业”是了不得的啊!尤其是他那个“意业”检自己,就……很不得了啊!

儒家管自我的这个自省过程叫“克己复礼”;永明延寿这个著名的佛家忏悔——“校检三业”,叫作“克己复佛”——是以佛治心的标本。由此,这个“校检三业”提出来之后,法眼宗到了永明延寿就大放异彩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克己复佛”四个字,才是真正的“正法眼藏”!什么是“正法眼藏”?对吧……传来传去,到底传的什么是正法眼藏?就是“克己复佛”!

永明延寿以法眼宗三祖的身份,做了净土宗的六祖!我们也可以看出法眼宗的一个发展导向,对吧!就是——导向这个净土。其实,这是整个儿这个时期禅宗的一个变化路线。

永明延寿提的“克己复佛”四个字……这个思想一出,立刻就成了佛门标准,没有争议!“克己复佛”就是“正法眼藏”——没有争议!因为,这跟中国内在的儒家精神正好儿合拍!我们说——儒家叫“克己复礼”;佛家叫“克己复佛”。

站在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来讲,“克己复佛”的概念是值得高度评价和赞扬的!就是,祂终于和儒家精神完全合拍了!自庐山慧远以来,我中华历代高僧念兹在兹的都是这个概念,就是——佛教,是中国的佛教。

但是,嗯……我们也不能就说永明延寿老师好的啊……高僧啊……各种好!嗯这……好的,我们已经说完了!我们说一下儿啊……他也有一些糟粕!唉……毕竟《宗镜录》写了一百卷啊!那个万善同……尤其是《万善同归集》这六卷里,糟粕的……还是很多的!这可能跟永明延寿老师的法系来源有关。

永明延寿的老师——通玄德绍大师……我们讲过——伟大的人的伟大影子……他一直以天台宗四祖智顗大师自命,发动天台再兴!他的弟子……通玄德绍的弟子,都是再兴天台宗的力量!禅门出手挽救教门的力量。所以说,他的法系……法眼宗一支法系,一直痴迷于天台法旨!他和天台宗的渊源极深!永明延寿也受其恩师的影响……我们讲啊——九年借法华入禅定……以法华入禅定;三年结坛修法华忏……那,非常崇拜天台宗诸祖啊!天台宗就是以“法华经”立宗的。

所以说,永明延寿在他的著作里,对“法华经”这一书啊,是一引再引!大量地引用!但是我们知道——“法华经”在早期佛教经典里,它是属于一本儿宗教色彩很重的经!尤其是里的很多“品”,比如所“化城喻品”、“药王品”……嗯,都、都是……看一下儿就知道了,嗯……那个故事都是宗教色彩很重。

永明延寿极其推崇的是“法华经·药王品”。“法华经·药王品”这本儿经里啊,有很多故事都是“舍身奉佛”的故事,比如说点燃手指头……把手指点燃了;比如说残肢奉佛……象二祖慧可似的,砍一胳膊。并且,举了很多历代高僧的例子……他在《万善同归集》里,比如二祖慧可断臂求法……

但是这个事情……可以说,永明延寿老师提倡的这个“舍己奉佛”这件事情,是绝对不能提倡的!对吧?不能因为他是祖师,我们就都说好的,说……提倡?绝对不能提倡!什么点着自己的手指?砍自己的一个指头奉佛?这不行的!

我们以前佛教教学的时候儿啊,用的教学方法叫作——经书教学法。“经书教学法”的特点呢,是一个单元……教学单元是一本儿经书,一本儿经书……一本儿经书地来;一个教学单元……一个教学单元来。它不是按照“佛教四框架”的划分……按知识脉络这个顺序走。你要在“佛教四框架”里——佛教历史,它的出发点是史实,如果出发点事史实,历史这个框架就要讲证据;佛教哲学,它既然是哲学,是“形而上”,那它这个体系就要讲逻辑;佛教文学,那是寓言,是“譬喻式”地说理……呐,佛教文学那就很简单啦,那就是讲故事喽;那,佛教神学呢?佛教神学,祂就是神秘系的。

但是,以往的“经书教学法”,它往往四个东西是在一块儿的!就,这本儿经书里有点儿历史故事、有点儿神话、有些文学,还有些哲理。所以,用“经书教学法”,我们很难把知识按照“佛教四框架”的理论去规范。如果现在,我们提出佛学问题,我们可以用这个“佛教四框架”理论去规范一下儿它——看这个问题是属于哪一个学科?哪一个框架的?然后,再用这个学科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回答问题。

比如说——这是历史问题,或者哲学问题……如果按“经书教学法”的模式来教学,包括永明延寿老师学的时候儿也是这样的啊……那这个经书的特点就是——历史带着神话;哲学的“形而上”带着文学的“不讲理”……四个框架搁在一起,一本儿经……一本儿经的来。总之,就是“一锅粥”教学法,我们叫——八宝粥式教学法!都搅在一起了!对吧……呐,大郎你就起来喝了呗!反正到胃里也是在一块儿……有营养。这个……脑子聪明的,能理解;脑子不聪明的,他就糊涂了。

永明延寿老师,他就是典型的这种教学法的弟子,并且用这种教学法去教人——他把佛教文学和佛教神学搅在一起了!“文学”和“神学”搅在一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又把这门儿课倒回到“佛教历史”这个“锅”里。历史我们是讲史实的!但是,你把文学故事和神话故事搅和在一起,放到这门儿课里,然后当作历史的真实来教,这就会产生很多误会!比如说——他就把早期佛教关于舍身……啊,饲鹰……唉,鹰要吃我……饲虎……这些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当作历史事实来说。并且,把这种自梵呐、点着自己的手指啊、砍自己一个胳膊呀……这种事儿,当作这个灭恶救苦,布施供养的一种楷模。

禅宗历史的早期,是有很多这样的史实,对吧?曹山本寂什么的……确实有那个砍断手指报父母恩的传统!禅宗早期大师有好几个这么干的——砍俩手指给父母。永明延寿老师对这个祖师们的这种自戕行为不光不谴责……对!可以不谴责,你就不要提……他但是,他不光不谴责,每每讲经,讲到就流泪!当作美谈、楷模宣传。

这种自戕的行为啊……舍身复奉佛的这种渲染啊,在历代宗师里,以永明延寿为最烈!以《万善同归集》为最烈!但是,我们必须说啊……这个,永明延寿老师,他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他是一个真诚并且热忱的人!他这么教大家,他也自己这么认为……他就真诚地这么认为,他也要这么干!历史上,永明延寿老师几次都要自梵!自梵奉佛,就、就被弟子们拦下来了……就,死拦住了——你不能死啊!总之,就是瑕不掩瑜吧……

嗯,我们还是引用恩格斯的那句话——历史和人的认识观,总是有这个时代的局限性。而且,永明延寿老师作为超级大宗教家,也不是我们这些后世浅学有资格评论的!只是姑且这么一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通史续270禅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