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佛教通史续231禅宗沩
TUhjnbcbe - 2025/5/9 18:18:00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3

仰山慧寂-沩山有情,仰山无思

上一课,我们讲了沩山禅禅观——“体用兼得,不可偏废”的公案……就是仰山慧寂和沩山灵祐在讨论“体用”关系上……但是,在这个公案里,徒弟仰山慧寂直接就给师父下不来台了!师父,你自己有一个悖论啊……“体用兼得”?“体”不能说,“用”必须说……那你给我说一下儿——什么是“体”?你怎么兼得?啊?一个要说,就是“用”;一个要不说,就是“体”……那,麻烦师父你老人家给我表现一下。

“体”、“用”这组关系呢……我们简单地理解,其实就是什么?表里啊……内外啊……它的核心,是一件事情上的两个面儿。如何来理解“体”、“用”?如何来阐述“体”、“用”之间的关系?千百年以来,它一直是我们中国文化里,辩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这不是个小论题啊!别看是个小公案,但那不是个小论题!

对于“体”、“用”的逻辑关系和它的讨论,其实最先就是从佛教开始的——先是华严宗;后来“体”、“用”关系就进入了禅宗;最后,关于“体”、“用”的讨论又传导到了儒家。可以说——儒家后来的理学也好啊、心学也好呀……它们“体”、“用”关系之间的辩证、内核儿、框架,基本上完全是照搬的禅宗。啊,从“沩仰”的这个公案里就可以看出来——最早的这种讨论。

在禅宗里,对“体”、“用”之间的关系,一直有两派看法:一派叫“对立派”;一派叫“统一派”。

“对立派”主要出自大乘中观学派。比如洪州禅系下面的三个宗——临济宗、牛头宗、径山禅,这都是洪州禅系下面的……嗯,径山禅不是……但是,都是中观学派的。中观学派,具有对立派的这种统……就是这种倾向。他们认为——“体”、“用”之间是矛盾的!“体”和“用”是分离的!并且是对立的。中观学派,在西哲的分类上,它接近于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而“统一派”呢?就是认为——“体用”一体的“统一派”呢……主要出自大乘唯识学派。我们说过大乘有两个派——空宗、有宗。空宗代表是“中观”;有宗代表是“唯识”。“统一派”主要出自唯识学派。

唯识学派呢,是看重“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唯心主义派别。他们多半儿主张“体用一致”的方向,具有“统一派”的趋势。这一派,区别于洪州禅系!我们说——“对立派”基本上都是洪州禅系出来的;“统一派”更象湖南禅系的希迁……湖南禅系希迁属于这个范畴。

我们说——中唐以后不是两大禅系嘛……马祖的江西禅;石头的湖南禅。而沩山灵祐,他虽然出身于百丈门下……就是,他属于洪州禅系,但是,在于“体”、“用”的关系上,他更倾向于唯识学派。这就是“体”、“用”这组关系在佛教里的两个趋势——“统一派”和“分离派”。

“体”、“用”这组关系,虽然都是大乘学派……就是大乘中观、大乘唯识,它们同为主观唯心主义学派,但是,它们对“体”、“用”关系的这种看法是不一致的——“体”、“用”分离和“体用一致”。

既然,它们背后分属于大乘的不同学派……就是,属于大乘佛教的不同学派,所以,学派不同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禅观。如果反映到对俗世间的生活态度上,它们表现也是截然不同的!啊,我们知道——它们就是……具体落实到生活里,就完全不一样!我们,就是……为了说明这个例子啊,我们就举另一个公案。

另一个公案呢……在《景德传灯录》里,是记的灵祐说过的一句诗!而且,这个诗呢……南怀瑾老师是专门讲过的!就是说……他们对俗世生活的态度的差距。这首诗叫作“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就是沩山禅对于他们“体”、“用”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看法。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理地”,道理的“理”;“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里,“实际理地”的“理”就叫“体”!这,这段比较复杂啊……如果有兴趣的,写一下儿才能,这……清楚。

“实际理地”的“理”就叫“体”!对应的下半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那个“万行门中”的“行”就是“用”。这就是“体”、“用”。

“理地不受一尘”这叫“得之体”。就是——认识到三界唯心虚幻不实!所以“理地不受一尘”。这叫“得体”。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叫“得之用”!什么“用”呢?“万行门中”,那就是“诸善万行”。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就是认识到“三界虚幻不实”!这是“理”。就得“体”了!但是,得了这个“体”,就是什么都不做吗?就……三界既然虚幻,你就什么都不做吗?不是!还要做!为什么?因为,得“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得“用”,属于“方法论”范畴。为什么要做呢?对吧……因为你已经认识到了“三界虚幻不实”,你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对吧!既然不实,当然没有可怕的了……根本就不是真实的!那么,既然没有可怕的,是不是就起了菩萨的“无畏心”呢!我们说过——“三无为/位/畏”最后就起了“无畏布施”的“无畏心”呢?“施一切众生以无畏”,让大家都不要怕了呢?

那么,“诸善万行”的过程,就是这个“施无畏”的过程!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不是认识到了“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之后,就让你去逃避和舍弃尘世间的事情!对吧……这个是——我对沩山禅这句诗……这句话头儿的看法!就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看法:一个属于认识论;一个属于方法论。

呐,如果我的解释不权威,我可以给大家摘录南怀瑾老师的这个全篇解释。南师原话是这么解释的……他先解释的了这个“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啊,说——“放下的时候不着一尘,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一念放下,无所谓善恶,无所谓是非”。

然后呢?然后就要起行了!要用!刚才是得“体”,现在要得“用”——“要起行,要用了,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点儿小善都要注意”!

南师继续说——“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是菩萨戒!菩萨起心动念之万行,心念一动,说是善,就要向善的做,不舍一法”。呐!这是南师的解释啊……对这个沩山禅的这句话的解释,听懂了吗?虚幻不实……对“三界”的认识是“虚幻不实”!但它不是虚无主义。“三界唯心”的认识观是要让你导向这个“诸善万行”的方法论!不是说——你认识到了“三界虚幻”你干脆就在家做梦算了。这就是沩山禅跟临济禅截然不同的地方。后面,我们会讲到临济禅,临济禅追求的是——无心、无念、无事……尘世间的事情看见,最好就当没看见。

可以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两句才是沩山禅的核心思想!表达的就是沩山家风!“体用兼得,不可偏废”……怎么把这八个字扩展开呢?就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嗯,因为这是沩山禅啊……沩山禅和仰山禅的家风不同,所以,这就是“沩山家风”。

最能体现沩山家风的,是沩山灵祐大师临终前的一个公案。这个公案特别有名!叫作“沩山水牯牛”。据说灵祐临终前问其门徒,说——老僧死了以后呢……要在山底下作一只水牯牛,然后呢,我的肋上写着“沩山和尚灵祐某某”……就是写着我的名字——我叫“沩山和尚灵祐某某”在牛身上。如果你看见了这头牛,呐!你是管它叫“水牯牛”呢?还是管它叫“师父”?沩山和尚某某呢?你们该叫什么吧?这就是“沩山水牯牛”的公案。为什么?大家可以自己参!我们说了——公案没有定解……自己参。

我说一下儿僧史里对这个公案的记录啊……记录的是沩山所传,说——处名言世界,(而)不忘其本,顺万行而不受一尘。就是……我认为——这个公案体现的还是那个“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沩山禅核心。

沩山灵祐大师,他的这种禅风呢,更能体现的大乘佛教的一种处世之道!与其他的禅宗门派相比呢……他保留了传统佛教的内容也更多一些。他教人的是呢,是不要止于顿悟……不能止于顿悟,也不要排斥渐修!为什么?因为,他说的是“体用兼得”。

顿悟的“悟”和渐修的“修”,“悟”和“修”两件事情,就是一对儿“体用”!要兼得!所以,灵祐说过:“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就,我们举一个佛家不太适合举的例子啊……就是——顿悟的“悟”和渐修的“修”,“悟”与“修”这组“体用”更象人间的这种爱情——“初心虽从缘得”,就是……初心是一见钟情,就象爱情一样……这就属于“顿悟”!但是,“一念顿悟”还得“自理”,就是……相处是漫长的一生,这是个自理过程……就属于“渐修”。啫!可以这么理解。

所以,禅宗讲“顿悟”、“渐修”……这个“渐修”在禅宗里不叫“渐修”,也叫“顿修”……就,不光叫“渐修”,也叫“顿修”。“顿”和“渐”都是一个意思——顿悟、顿修。“顿悟”和“顿修”……啊,你看,就不叫“渐修”了啊……“顿悟”和“顿修”——“悟”是指对“理”的一个认识!什么叫“悟”?对“理”的认识。“悟”这种事情是一念之间完成的!对吧?你对“理”的认识,是在一念之间完成的。

但是“修”呢?就象我们说的——漫长的一生。它就属于一个“灭除现世”……啫,“业力”的这么一个过程,它一定不是一个“一朝一夕”之功。但是,这个“修”是在“悟”的基础上,对吧……你相处漫长的一生是在你“爱”的基础上,是你“悟”的延续!所以,叫“顿修”,对吧?你这个生活也是你爱情的延续,性质是一样的。

沩山禅呢,因此就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情怀!是一种特别有情怀的禅观——“体用兼得”、“顿悟顿修”……相当有情怀了!非常可惜的是——后世不传!就……沩仰宗风,后世都不传……不光是沩山,仰山也一样。所以我们以后有机会,会在“佛教诗词”这个课里啊,继续讲沩山禅。就……先讲到这儿。因为沩山,它除了这个……禅观特殊之外,它的师徒关系也很特殊!它的传法手段也很特殊!他们失传是有各种原因的。

呐,我们讲完了沩仰宗风的沩山禅——师父……我们就开始讲它的徒弟——仰山禅。

沩山的徒弟——仰山慧寂,他的禅观……呐,师父八个字——“体用兼得,不可偏废”;徒弟就俩字——“无思”!“无”,没有;“思”,思考。“无思”就是仰山禅禅观的核心!

“无思”……唉,换句话说——不想;换句话说——无虑。“无思无虑”……欸,“无忧无虑”……其实,就是“无虑”。我们说——黄檗希运叫“息虑”……唉,实际上都一样!什么?都是从洪州禅最初的那个概念——“无心”出来的另一个版本的解释!“无思”也一样!你“无心”肯定就“无思”了嘛。换言之——追其根源,都是六祖慧能的“无念为宗”延续出来的概念!

“无思”,啊……又推到“无心”;又推到“无念”……这就是南禅宗的老命题!就……老得都不想讲了。“六祖坛经”有三大概念,叫“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六祖坛经”的三大概念。后来,洪州禅系从这个“无念为宗”,或者说——以“无心”这个概念为起点,出发了一系列的概念,追其根源都在“六祖坛经”的这个“无念为宗”上。但是,不想讲也得讲!对吧?你不可能说——沩仰宗风……讲完沩山禅,仰山禅没了。

“无心”,这是洪州禅的核心概念。仰山慧寂就用“无思”这个词,对“无心”这个概念作了一个重新的发挥!所以我们说仰山慧寂的禅观核心,两个字——“无思”……还是“无心”!我觉得也很为难禅宗啊!一个概念……你说——你得解释多少遍?

仰山慧寂,他的禅观宗旨……就这个“无思”,它呢……追其曹溪宗旨呢,还不是从“无念为宗”四个字来的,他是从曹溪宗旨的“三不原则”来的!嗯,大家读过“六祖坛经”就知道啊——曹溪宗旨有“三不”!哪“三不”呢?不收、不摄、不思。不收——收取的“收”;不摄——摄取的“摄”;不思——思考的“思”。这叫曹溪宗旨的“三不”原则。

“无思”这个词,直接引用了慧能的那个典故……这个典故我们前面刚讲过!就是——黄檗希运“无一法可得”的时候那个禅观——空无一切!对应的典故是什么呢?对应的典故是——“坛经”里,六祖慧能的那个“还我本来面目”的典故。我们说——六祖慧能的“本来面目”就是黄檗希运说的“空无一切”。

仰山慧寂呢……就再次引用了这个例子!就是……先引用的慧能在大庾岭对追他的慧明所讲的那个“五祖密语”,就是——端坐静思、静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思不生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还我本来面目。他先引了这个例子——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

他又引用了慧能对“天使”说……就是对钦差说啊……那钦差叫“天使”,说——“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的意思是指——佛性是不分善恶的。其实,在“六祖坛经”里,所收慧能涉及到“无念为宗”这个宗旨的地方很多!但是,仰山慧寂,他都不引用!而特别发挥和引用六祖慧能语录的,是没有重点论述的那四个字……叫什么?“不思善恶”!他重点引用了那个“不思善,不思恶”!他别的反而没用!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要把“无思”这个状态推到一个极致!

我们说——有“无念为宗”的地方儿很多!你随便引用一个啊……你本来是从“无念为宗”出发的“无心”,最后到的“无思”……你找“无念为宗”来引用?不!他引用的是“不思善恶”……引用的是“三不原则”中的“不思”。为什么?就是为了把“无思”这种“无心”的状态推到一个顶点上……一个极致点上!

“思考”这件事情,如果连“善”、“恶”你都不考虑了……就,什么不想,已经“不想”到了不分善恶的地方儿……是不是就到极致了?肯定是到极致了嘛!但是,这是换……换句话说啊!说实话啊!就是……这种推到这种地步啊,有点过分了!因为这个“不思善,不思恶”的禅观,在后期啊……它没起什么好作用。因为“不思善,不思恶”,仰山慧寂在引用它的时候……就,推到极致的时候,是为了去表述“无思”,为了阐述“无思”的核心性质——这是为上等根器的人所作的机关!

但是下等根器呢?或者说——中、下等根器呢?嗯……中等根器,还能问个“为什么”?下等根器,他就拿着原文不问“为什么”了……他就直接拿这个理论去“不分善恶”了!以致于晚唐时期啊,狂禅之风……就,跟这个是有、有一点儿关系的啊!

“不思善恶”……“不思善,不思恶”这句话最大的误解,就是……不是“不辨是非”……就是,认为它是“不辨是非”?其实“不思善,不思恶”的误解,它不是“不辨是非”!不是不懂善恶……懂善恶!“不辨善恶”不是不去……不去思索不等于“不辨”!只是不去想了。

而且,这个“不思善”与“不思恶”是一个内向指向!什么意思?就是——“不思善恶”对……是对着你自己来的“不思善,不思恶”!别人对你做的事情,你已经“不思善”,也“不思恶”了。这个指向是对内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善恶?好不好?我不想了……我不分了!不是不能分辨……不是不能分辨啊!只是“不思”,不是“不辨”!反正,最后承受的人是内向的……是我承受!那我就不分辨了。这是仰山慧寂大师的原意。

但是呢……他发挥的这个理论,到了后期,下等根器在接触这个命题的时候,他就把这个“不思善”也“不思恶”变成了一个对外指向的事情了!我们说——这个“不思善,不思恶”承受的人是自己,所以无所谓!好、坏我都认了。当把这个“不思善”、“不思恶”对着外面指向的时候,就是说——你去干好事儿和干坏事儿都一样……承受者成别人了!对吧?

慧寂大师把“无思”推到顶点,承受者是自己;你的“不思善恶”承受者是别人!啊……中、下等根器的……这不是耍流氓吗?对吧!有的呢……是不会读书,理解力没到!有的呢?就属于故意这么干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通史续231禅宗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