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裁出大地新绿,暖阳孕育万紫千红!春光明媚,新的色彩妆点了山河,脱贫攻坚的春风如丝如缕吹进千家万户。发展产业是扶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我市各贫困村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带动了无数群众脱贫致富、走上了实现小康的道路。近日,记者走访两个贫困村,记录了特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的故事。石棉县栗子坪乡元根村:脱贫村里春意浓产业兴起促发展4年前,元根村核桃种植人均收入不足百元。4年后这个数字翻了十倍,当地核桃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为了带领元根村村民走出自己的脱贫路子,元根村一方面提升了原有核桃管理技术,一方面发展起林下蔬菜种植,走出了因地制宜的好路子。
毛远明栽种的核桃长势喜人脱贫户笑迎新生活年4月24日,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元根村4组,毛远明的农家小院云雾缭绕,恍若仙境。周边山谷坡地,浓浓的雾气蒸腾,近处隐约可见片片核桃林。“在地里干活,看着眼前这些嫁接好的新品种核桃即将迎来收获,我经常会笑出声来。”脱贫户毛远明从核桃地里走出,蹭了蹭粘在布鞋上的泥土对记者说,“脱了贫,再有三五年,我还会过上小康的日子。”“以前种核桃,没人问品种,收成靠运气,老核桃树产的核桃太小了,卖不上价。”毛远明指着长势喜人的新品种核桃树说,“年全村人都争着让专家换新品种呢!”顺着毛远明指的方向望去,绿油油的核桃树在雨后显得苍翠,而躲在绿叶后的核桃果上还挂着些许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年年末,元根村为贫困户毛远明家“量身定做”了核桃脱贫项目,补贴嫁接幼苗,计划将他家先前挂果不多的7亩核桃园进行嫁接。为了早日过上好日子,他基本上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门下地干活儿,“一般我下地2小时以后,村里才会有摩托车响起来。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家庭负担,但这些我都一一克服了。”通过认真学习管理技术,毛远明家的核桃长势越来越好。“年,我家的核桃产量增加了公斤,核桃品质较往年也有了明显提高。”毛远明兴奋地说,今年家里7亩多核桃全部进入丰产期,预计年收入超过五千元。54岁的毛远明清瘦干练,笑意在他脸庞荡漾,在他满怀憧憬的眼神里分明已经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核桃树下拔穷根位于半山腰的元根村属于中高山彝族村,该村地形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核桃这样的经济林木。长期以来,由于该村核桃品种杂、品质不好,村里大部分10多年树龄的核桃至今不挂果,导致全村群众守着多亩核桃树资源,产业致富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自脱贫工作启动后,该村把产业脱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经济,实施核桃高枝嫁接提质增效计划。年盛夏的一天,元根村村尾山头,村党支部书记倪华仔细包扎接穗,而此刻山上的温度骤然升到26摄氏度,一直忙碌嫁接的数名技术员额头上挂满了汗水。“像之前靠核桃种子发芽的实生苗不仅生长慢、挂果慢,而且核桃小、产量低。”倪华告诉记者,年元根村紧抓核桃嫁接有利时期,邀请了数名专业技术人员对该村的低质低效核桃园进行“高接换优”改造,提高核桃的品质和产量。在嫁接过程中,技术人员向当地村民示范讲解如何选取嫁接的最佳部位、如何下刀、套袋遮光等技术要点,调动了村民们的学习热情。当然,通过嫁接后的桃核,皮薄肉多,产量也会大幅提升。据了解,当年,元根村核桃嫁接改良的特点——场面大、范围广、见效快、效应强,所嫁接的核桃当年能见果、第二年能挂果,并且长势良好,产生了极大地示范效应;热情高、推进快,在当年核桃嫁接改良中,各嫁接点的群众守在田间地头,争先恐后强拉嫁接技术员嫁接核桃树,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核桃嫁接改良工作顺利推进。年,元根村的核桃嫁接面积达余亩,该村以核桃树为脱贫主攻方向的路径已初现端倪。“树下掘金”助脱贫“春争日,夏争时,农业生产宜早不宜迟。”25日,倪华站在核桃地里,接过村民从地里拔出的一颗莴笋,转过身对记者说道。核桃树嫁接了,但要到结果期还得等一年时间,老乡们等不了,倪华心里也是焦急,要脱贫‘摘帽’”,仅靠单一产业的‘输血’是不够的,还得从泥土中‘掘金造血’,而发展林下经济,正好是一条因地制宜的好路子。”倪华告诉记者,一边等待着核桃树的成熟,一边在林下种菜,“空白期”也有得赚,况且经常翻土、施肥,核桃树也会长得更壮。就这样,核桃树下,元根村的村民们又开辟了一块土地,挥舞着锄头翻土、除草,为播种时令蔬菜做准备。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将农民利益与合作社发展紧密结合,让农民土地入股、产值分成、二次分利、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倪华说,还是那句话,“春争日,夏争时”,种什么都要抓紧时节。如今的元根村,核桃树结果了、蔬菜绿了、主干道畅通了、乡亲们住上舒适的房子了。乡亲们看到了变化和希望,对脱贫奔小康有了更多信心。
宝兴县灵关镇大渔村:
深山藏药材
聚力促脱贫
近年来,宝兴县灵关镇大渔村充分利用气候、生态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开辟合作社增效、贫困户增收新途径。
宝兴县灵关镇大渔村杨世珍干农活路通了,重新种植中药材
时下,穿行在大渔村,一股股浓浓的中药材味道扑鼻而来,伴随这股浓浓的药味,一个个乡亲种植中药材致富的故事,也悠悠地飘来。
一片片绿油油的厚朴、黄朴树上开满了小花;重楼长势极旺,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药香……晚春时节,记者来到宝兴县灵关镇大渔村,63岁的杨世珍正在田间除草,干得热火朝天……杨世珍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她丈夫很多年前因病去世并留下了大笔债务,加上还要抚养两个孩子,家里的生活一度很困难。
年,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大渔村新修了2.5公里产业路,硬化了5公里的组道,2公里入户路。村民们纷纷重新购置了三轮车或农用车,“小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此后,该村根据当地高海拔、无污染的特点,重新确立了以“三木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这一年,在政府的带动下,杨世珍开始大规模种植“三木药材”。
年,村里请来农技专家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帮扶,作为贫困户的杨世珍,便成为帮扶对象之一。帮扶期间,专家们定时到田间采样,手把手教导种植户中药材种植方法。几堂课下来,杨世珍对药材种植技术已有了新的认识。杨世珍告诉记者,她不仅依托中药材种植脱了贫,还成了“种植达人”。同时,为了使“三木药材”种植真正成为富民产业,该村依托具有成熟种植技术的宝兴县利民三木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植示范带动组织,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形成了产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目前,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已有余户农民参与了“三木药材”种植,规模达到了10余亩,仅此一项,每年产值万元左右。
而今,播种下梦想与希望后,杨世珍的脸上时常洋溢着笑容。“有合作社兜底,今年准能取得好效益。”杨世珍说,现在好了,与合作社签订了药材种植合同,合作社负责技术、管理和回收,既省心又安心。“当下,‘三木药材’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你一眼望过去,那些零星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的,就是中药材田块在倒茬。”杨世珍自豪地说。
选对产业,“药材“也会苦尽甘来
5月初,宝兴县灵关镇大渔村暖意融融,不过,清晨远处的山涧起着白雾,清风徐来,微微透着凉气。晚春,正是种植重楼的最佳时节,走在大渔村的林间,随处可见上山挖重楼的村民,他们的身影,见证着这座山脚下的美丽乡村与中药材的不解之缘。
沿着林间小道径直步行,记者见到了该村第一书记裴胜军,他正像往常一样查看重楼生长,和劳作的村民攀谈近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致富想法。
“大渔村,一直是灵关镇较为贫困的村之一。这里四面环山,山高坡陡,以前村民主要种植大豆、洋芋和油菜等作物,由于农作物低迷的市场价格,几十年如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群众收入不高,越来越多的大渔村群众外出打工,村民房前屋后大片的土地渐渐变成了荒地。”
裴胜军告诉记者,大渔村人工种植重楼始于年,全村9个村民小组都有分布,参与的群众多,种植效益比较好,已有部分群众从中受益,但是碍于观念保守和种植技术缺乏等原因,部分群众不愿意、不敢参与重楼种植。
“大渔村按照‘党建引领、组织推动、党员带动、项目驱动’的理念,不断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站在种植地里,裴胜军告诉记者,为了带动群众参与重楼种植,大渔村从年底开始实施“党建扶贫·双示范”重楼种植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示范户带动群众参与种植,还邀请了川农大教授、县农业局农技专家、重楼种植“土秀才”到大渔村农民夜校授课,为村民讲授重楼种植技术;村党支部还和某房地产公司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争取到了房地产公司重楼产业发展帮扶资金10万元。
“由于受资金限制,我种植的规模不大,但效益不错,年种植的12个重楼卖了元。”大渔村7组村民岳庭和高兴地说。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放眼望去,一垅垅、一畦畦新近整理出来准备种植重楼的土地,在春雨的滋润下,正在散发出勃勃的生机……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