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余兴——院藏清代广东学海堂学人书画精品展”23日起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现场展示70多幅广州艺术博物院馆藏书画,让后人一睹19世纪精英汇聚的学海堂学人问学之余的书画艺术成就。本次展览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将延续到年2月23日。
展厅一角。本次展览负责人广州艺术博物院学者黎丽明博士今天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海堂不仅是清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案例,还是清代广东文化史上的一处高地。其学人之书画创作,是他们问学之余的笔墨游戏,是他们交游唱酬的传情再现,是他们学术趣味与人生理想的优雅表达。希望借助展览讲述广州这座城市近两百年前的人和物,从书画的暗含理解19世纪广州城市文化精英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种种细节。
当年学海堂(放大)在越秀山南麓的位置。学海堂:以考据学研究为底色
本次策划的侧重点是学海堂学人之书画成就。学海堂是清代广州越秀山上延续83年的重要书院,有别于同时期广州其他书院,不以补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以考据学研究为底色,设置经史、诗、古文辞课程,使得学海堂成为清代广东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成为清代乾嘉学派最早的教育阵地之一,开启了清代书院讲求实学的风气,是清代由八股试帖书院向新式学术研究性书院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个案。
记者划红线圆圈者为学海堂。据介绍,年,两广总督阮元在本地学人拥护及商人赞助下,为将江南最新的经史之学和文学潮流引入广东,提出创办学海堂。创建之初学海堂并无实地,是借文澜书院的学海堂壁张贴考试优胜者名单,位于越秀山麓北城墙附近的院舍年才正式落成,至年关闭。根据容肇祖《学海堂考》,期间至少委任了50余位学长,出版《学海堂集》4集。书院的创建,汇聚、培养了一批当时广东学术文化领域里的精英,将清代广东文化推至全盛,清代广东精英文化景观为之一变。
黄培芳《江山秋霭图卷》。书法:帖派走向碑派
学海堂创建者两广总督阮元,江苏仪征人,历任浙江、河南、江西诸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是封疆大吏,也是经学名臣。在创办学海堂之前,任浙江巡抚时,在杭州建诂经精舍,遴选学生,课以经史历算有用之学,开清代书院讲求实学之新风。同时,阮元还是在理论上推动清代中期书风从帖派走向碑派变革的关键人物。本次展出的阮元《行书七言诗》,为其晚年作品,书风雅逸冲和,反映他深受董其昌影响的帖派风范。
阮元行书《七言诗》。黄子高《隶书七言联》。值得一提的是,在金石文字考据之风大兴、碑学滥觞的时代背景下,篆隶书高手辈出,学海堂学长黄子高、陈澧等不仅是其中的佼佼者,更对广东书风大有影响。本次展出了黄子高的《篆书节临商洛鼎铭》,他的篆书,体貌多种,尤精于小篆,用笔灵活,起结得宜,对后世写小篆的书家影响深远。诸如陈澧、邓尔雅、容庚等多受其用笔之影响,形成岭南篆书温雅纯粹的特色。同场还展出陈澧《篆书八言联》。陈氏篆书深受黄子高的影响,但其篆书法度谨严,用笔圆劲厚朴,古意盎然,笔力、韵味皆胜于壮年早逝的黄氏。学海堂学人中深受碑学影响的,还有清末梁启超。梁启超善书,其书法早岁学欧阳通,而后转入北碑《张玄墓志》等。展场一幅《行楷八言联》,可见其结字谨严,造型凝练,体势方扁,笔力劲健,书风清隽冲和。
陈璞《学海堂玩月图》。绘画:文人气息浓厚
在绘画方面,谢兰生、熊景星皆其时之画坛名宿,秀琨、梁于渭、黎如玮、伍学藻等亦以画名重于时,其作品格调高雅、文人气息浓厚。展场可见熊景星的《仿各家山水图册》,是他40余岁时之精品,共6开,每开一景,仿元吴镇、明盛茂烨、清恽寿平等诸家画法,尺幅虽小,笔墨精妍,画风清新雅逸,是熊氏画风参研各法、自成一格的体现,也从侧面反映了熊氏精鉴别、善临摹的才能。
谢兰生楷书《养生论》。19世纪广州城内的文化精英里,有不少属于广州驻军的汉军旗人,秀琨是其中一位。他兼善山水、花卉。展场有他的《菊花图》,以双勾法绘菊花花瓣、以没骨法绘花叶,设色淡雅,格调清逸,画法有恽南田的影子。上款“柳桥大兄”为方功惠,湖南巴陵(今属岳阳)人,在广东为官30余年,也是清代著名藏书家。这幅作品是二人交游的物证。
梁廷枏《兰石图》。学海堂学长不仅是本地著名的学者,他们还是热心地方事务的士人,在不少地方事务中均能见其活跃的身影,俨然如其时高级官员的智囊团。他们与地方督抚大员关系密切,日常的书画应酬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陈澧《行书诗十六首》八联屏亦是例证。学长梁廷枏善鉴藏,精书画。展览展出他的《兰石图》,画风不同于一般的文人画而接近于院体画,虽借用书法笔法皴写石头肌理结构,却仍不离院体画斧劈皴的轨范。此次展览,展品数量最多当属伍学藻。伍学藻,顺德人,寓居广州,曾任学海堂学长。伍氏工书画,山水、花卉兼善,尤善人物、荔枝和红棉。此次展览,他的人物、山水、花鸟作品均有展出,笔墨或苍秀精妍或疏放写意,较为全面地呈现画家各种题材的绘画风格。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黄丹彤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维宣黄丹彤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罗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