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20年坚守,造林上万亩红椿造林大户徐斌
TUhjnbcbe - 2022/5/28 14:31:00

▲徐斌家——大坪村

20年前,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巫山县城教书,因怀揣梦想,毅然放弃“铁饭碗”,独自南下闯荡,稍微有点积蓄,开始追梦---流转荒山、荒地植树造林。

20年后,已流转荒山荒地过万亩,总投资余万元,造林余亩,權木林改造余亩,撂荒地入股余亩,走出了一条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他计划再用15年,每年造林亩,每年投入50万元,让万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就是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徐斌。

▲造林成果

年8月2日至3日,笔者一行在徐斌的陪同下,再次来到红椿土家族乡大坪村二坪包和渝鄂交界处红椿村的大垭湾,参观他植树造林的新成果,所到之处都被那山山岭岭绿树成荫的美景和他追求“绿色之梦”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采访徐斌视频

近几年来,大坪村5社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走后家里面承包的土地,尤其是一些边远地方的土地逐渐变成了撂荒地。徐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让这些土地荒废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他主动和这些农户商量,在撂荒地上进行植树造林,主要栽植川*柏树和林下套种药材,实行公司(重庆市红春堂药业有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动员他们土地入股,农户出土地,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等工作,收入实行三七开,农户得30%,公司得70%。农户们经过认真考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并很快与徐斌签订了土地入股协议

▲今年栽种的川*柏

年1月,徐斌抓住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投资20余万元,迅速从外地购买树苗,组织劳动力,及时在大坪村5社余亩撂荒地上栽植了3万余株川*柏树苗,同时在林下套种*参(巫山庙*)。现在,这片多亩荒地上的树苗已成长到1.5米左右,成行成排绿油油的幼树正在茁壮成长,昔日的撂荒之地又充满了绿色的生机与活力。年一共种植*柏余亩。

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就是一件很考究的事情。徐斌说:种树跟种庄稼一样,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在种植方面,幼树栽种一定要规范,要牵着绳子、拿着尺子打树窝,行距3米,株距2米,看上去就向“仪仗队”一样,整齐划一,这样既便于林下套种作物又便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在管理方面,必须做到“精、准、细”:精,就是对新栽植的幼树的管理要向对“新生儿”一样,精心呵护,不能有丝毫怠慢;准,就是要按季节准时给幼树除草、剪枝、打芽;细,就是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细心,主要是不能伤害或损坏幼小的树苗。

▲徐斌正在为幼树除草

在幼树的管护方面,徐斌显得很吝啬,宁愿自己受累,也不愿雇人帮忙。他说,这些都是很精细活儿,例如除草时,因为草比树苗还要高,使用除草机除草,一不小心就会把树苗割断,况且,还要将割下的杂草堆放到树苗周围,让它腐烂、发酵后成为树苗的有机肥料。再例如给幼树剪枝、打芽,主要是去除多余的树枝树芽,减少养份和水份的损耗,让幼树长得更快更直更高。这些活儿看似很简单,其实技术性比较强,只有自己干才放心。

▲挂满枝头的松果

在植树技术和经验的传授方面,徐斌一点也不吝啬。去年以来,他分别为本县官渡镇水坪村、庙宇镇新华村、金坪乡五星村及本村20余户村民的亩荒山提供*柏树苗(只收成本费),并无偿地给他们传授树木栽植技术、管理经验,帮助指导他们植树造林,共同发展。另外,他的余亩华山松每年可产松球50余吨,也无偿地让给村民采摘,收入10万余元。

徐斌说,除了大坪村5社亩撂荒地外,本村还有5户村民,多亩撂荒地,也与他达成了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协议,他计划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整理土地,种植川*柏套种巫山庙*,扩大种植规模,让荒山荒地既发挥生态效益又发挥经济效益,让更多村民走向生态脱贫致富之路。

▲*柏林下套种牛膝

地处渝鄂交界的红椿村大垭湾,这里曾经有几家大型煤矿厂,当时,周围山上的树木也被村民砍伐后卖到煤矿作枕木,剩下的只有小權木林、荒山与荒地,徐斌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自年起,徐斌又陆续在这里流转小權木林、荒山与荒地0余亩,从年到现在已经种植川*柏、杜仲与厚朴共计余亩。

笔者在现场看到,现在这里的川*柏已经全部成林,最高的树达4米多,直径15公分以上,在川*柏林下套种的川牛膝已达1.5米多高。站在高高的山头,放眼望去,那成片成行的川*柏林与川牛膝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仿佛进入了绿色世界。

▲大垭湾*柏林

徐斌说,近几年,他之所以选择种植川*柏,是因为这种树木既能绿化荒山,保护生态环境。还因为它生长周期长,再生能力强,作为经济林,川*柏要生长到10至15年后才能砍伐剥皮。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砍伐后树蔸会迅速生长新芽,并且一年就能长到1米多高,比新栽的幼树还好,在管理上也更方便,同时还减少了投入。另外,川*柏还是一种大宗药材,市场需求量大,每年大约需要4万吨左右,现在,新鲜树皮收购价每公斤10元以上,而且还缺货。大垭湾的*柏树虽然只有6年时间,但是,现在已经可以剥皮销售,见到经济效益了,不过,这样做只能是火烧眉毛顾眼前,很不划算,如果10年或者15年后再出售,经济收入将会翻几翻。其实,在笔者眼里,这里就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样板。

他计划,以后每年投资50万元、造林亩,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万亩造林任务。在树木的品种上,根据毎座山的海抜高度、气候、土质等选择不同的树种。除了栽种落叶松外,计划在大垭湾这个片区分别栽种川*柏、杜仲、厚朴等“三木药材”,还要栽种一些水杉、冷杉、红松等本地目前较少的树木。除此之外,他计划多发展小木漆、青钱柳、紫玉兰等经济林木,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净化生态环境。

徐斌回忆说,自己在农村长大,是农民的儿子,在高中学的农学专业,大学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要实现“农”的梦想。流转荒山、荒地植树造林不是以赚更多的钱为目标,而是通过植树造林来绿化荒山荒地,让更多的人走上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峡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胡素华

通讯员侯义高

觉得不错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20年坚守,造林上万亩红椿造林大户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