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上)系列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Edward、MI8
导图由制作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08-30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如果要是没有猜测错,金庸先生的鸠摩智应该就是以他为原本写的。他祖籍天竺,是混血儿,母亲是中国人,或者……母亲是新疆人。出生在中国的库车,当时叫——龟兹。他家世显赫,祖上就是名门。据说,鸠摩罗什半岁就会说话,三岁就能认字儿,五岁就开始博览群书,七岁就到处游学,这……天才中的天才!他博闻强记、精通各种语言,佛学造诣极深!精通大乘、小乘。
我们说——他是“三藏法师”中的第一人。就是说……什么叫三藏法师?不是说——唐三藏法师第一人!所谓“三藏”,是指——经藏、律藏和论藏三种书。他是“三藏法师”第一人!在佛教史上,他有几大称号:
第一,叫“四大译经家”。中国佛教史上有四大译经家——玄奘、不空、真谛、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排老大。
然后呢,他又是中国八宗共祖!因为他主要翻译的是龙树的大乘中观学派的经书,而大乘中观学派又叫“中国”……又叫“佛教八宗共祖”!所以,他翻译完了之后,他叫“中国八宗共祖”。象他翻译的《百论》,那就是后来“三论宗”的这个主要经典;《成实论》,就是后来“成实派”的主要的经典;“法华经”……他又重译的“法华经”,是天台宗的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就是净土宗著名的三经。就是……他译的每一本经书都影响巨大!即使当时影响不大的经,后世也很大!比如——著名的“金刚经”,在当时他翻译的时候影响不大,但是“金刚经”的影响流被后世,已经是佛经中影响最大的了……也是由他翻译的!
这个人,因为是混血,所以他长得就很帅!然后呢……这个史书记载——他生活非常地糜烂!光侍妾就有十几个。并不是说——因为他是高僧,他就不娶媳妇了,他的侍妾就十几个……他比较这个……嗯,热爱声色!所以,就后人在攻击他的时候,他当时就说——你们就取我的精华,去我的糟粕……说——这个,我就是污泥里生的莲花儿,你们就取我那莲花儿就行了,你们别取污泥。
就是……他译经已经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就是……所有的高僧死了之后,烧完的舍利都是什么骨舍利呀……什么舍利……只有一个人烧完了是舌头舍利!就,舌头化成一颗舍利!就是鸠摩罗什。
而且据传——这个……为了得到这位高僧,这个后秦……就是——苻坚曾经这个……两次发兵!大概在公元年,后秦的姚兴伐凉,然后呢……就把鸠摩罗什请进长安,以国师礼遇!鸠摩罗什就组织了当时著名的四大译经集团的第一个——鸠摩罗什译经集团。
他注重弘扬的,是大乘中观学派——龙树和提婆菩萨的“中观论”。当时我们提过“四日照世”!“四日照世”里有两位——龙树和提婆,龙树是师父,提婆是弟子。当然啦,这两位当时都是死于非命的!这两位都是婆罗门,当时就死于非命了……但是,他们的影响太……太巨大了!比如像什么《中论》呐、《百论》呐、“十二门”呐……“三论”。还有《大智度论》……嗯,《成实》。
鸠摩罗什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翻译,他为整个儿中国的翻译史……已经不是说佛经的翻译史……他为整个儿中国的翻译史树立一块儿里程碑……都说小了!可以说——前无古人,并且后无来者!从总体上说——他的译文,已经到达了信、达、雅的地步!因为他翻译的这个龙树,在印度本土就被称为“释迦第二”,所以,可想他翻译之后,这个影响有多大!就是……流传之广,这个……影响很大!
而且,他并且自己造经!他假托龙树的署名写了《大智度论》一百卷!然后,他在他翻译的《中论》里也直接就加入了自己的很多注解。这说明——鸠摩罗什本身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并且他有非常坚持的特殊的信仰!反映了一种——吾爱吾师,但更吾爱真理的学风。
他不只是一个翻译家,鸠摩罗什本身拥有一套独立的佛教的哲学观!并且,在他的译经中顽强地表达出来!就是——充满了对诸神不死的批判。就是……不光是诸神押啊,不只是灵*……一切神都在他的批判之列!他就是佛教史上的尼采,佛教史上的格瓦拉,就是……佛教史上的革命者吧!其广博的知识、朴素的学风,坚持这种“吾爱真理”的勇气……可以这么说——在后世佛教中,都不再有了!
大约于此同时,就是……跟他同时,中国的僧人在干什么呢?道安最有名的徒弟——庐山慧远,正在庐山广为弘扬“神不灭论”,影响至大!这个事儿把鸠摩罗什气坏了!鸠摩罗什就在长安特别地宣传“破神论”。这不是偶然的!所以说——就凭这一点,当时中国宗教学者和……嗯,印度来华的宗教学者,从学风上就看出一大区别——就是……对于一个学佛者最重要的,到底是学佛的觉悟?还是去编、去听那些**神神的故事?对吧!
两者后来的书信,就集成了非常有名的……我们后来的历史参考文献,叫《大乘大义论章》。在这本儿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尖锐的哲学和神学上的那种冲突和分歧……因为,罗什他本身翻译的龙树的中观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怀疑论”。我们说过大乘中观有一特点——“只破不立”……就是,什么都破!怀疑一切!
中观思想的核心是——二谛。就是说……我们前面提过——原始佛教的核心是“四谛”……“四圣谛”——苦、集、灭、道。但是到了大乘中观学派的时候,这个都过去了……只剩下“二谛”了。为什么会剩下“二谛”呢?也是在理论上往前走的一步的必然!我们当时谈“四谛”的时候,有一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细听?就是——“苦”、“集”是“世间法”;“灭”、“道”是“出世间法”。实际上,当时已经有倾向——它们必然从哲学上走向“二谛”。这“二谛”是什么呢?一个叫“真谛”;一个叫“俗谛”。就是……一个是“世间法”——俗谛;一个是“出世间法”——真谛。这实际是“四谛”在哲学上必然走到的一步!
真谛,作为出“世间法”,它是有三大原则的。哪三大原则呢?第一点……就是,这个非常能反映大乘中观派的思想:
第一点,他从根本上就否认——人可以通过语言的概念去把握真理。就……我跟你说,你就把握了真理……我听你说,我就把握了真理……这不可能!他否认——人类具有这样的认知能力。这点,其实是非常……就仔细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吧……我们就通过翻译过来的话,就去把握真理吗?人能通过语言去握真理吗?这实际在西方哲学后来是有著名的一支的啊!
第二,他不承认有任何实体,也不相信有任何不灭的“识神”。所谓……我们就是说,就是关于“识”这个词,中国实在不能翻译,就翻译成了“识神”,进而翻译成了“灵*”……就是说——他压根儿就不承认!不承认有实体。他认为:一切都是因缘聚合的刹那,没有什么“识神”!
第三,就是……“真谛”的第三点……就,第一点我们说了——不能通过语言把握真理;第二点,不承认有任何实体,不承认有任何“神”!第三点——佛是众生的自我创造,没有什么彼岸的净土!就是……他提倡的是——活在世间!实际就是后来……嗯,前几年圆寂的赵州和尚提出来的叫作“人间的佛教”。就是说——佛教只在世间!佛国,是我们世间众生人自己创造的!哪有什么死后的净土……这胡说!所以,这种理念在这个中国……尤其是这种虔诚的教徒中,那简直就是异说!完全不可信!当然……这确实是龙树的思想啊!
那怎么办呢?于是,罗什就说——这个……这一切都是“真谛”,是为高层次的人讲的,是为真正修行悟道的人讲的,是对有根器的人讲的……你们不理解也OK!于是,你们应该去把握什么呢?把握“俗谛”!就是……除了“真谛”——出世间,还有入世间的法!什么叫入世间的法?“俗谛”。
就是……俗谛,其实它的核心就一条儿啊,大白话说,就是——你爱咋地就咋地!就是……对世俗人来说——这个,你认为的一切观念啊……你觉得什么是对的……都合理!就是……所谓俗谛,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觉得它合理就合理……不但现世是真实的,什么一切神*、菩萨、雕像……全是真实的!这个,简直就可以说是一种自暴自弃式的“二谛说”。
应该说是——鸠摩罗什……嗯,应该不是说他,是龙树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因为,他认为——那种出世间法……他很清楚——出世间法压根儿没人信,但认为……他认为——那是真正的道!但是呢,对于入世间法,他也不能去,去抵抗!所以他就说这个……嗯,出世间法——我们说的这个……我们这三条儿,全是高层次的……真谛!然后呢,您俗世间想干的事儿呢,也都OK!都合理!都没问题……爱咋干咋干!这就是“俗谛”。
“真俗二谛”就是整个儿大乘中观学派的最核心——这个世界是由“真俗二谛”组成!不光是对现实的无奈,它最终就会导致一种叫“多重真理论”!就是……你怎么说,怎么对!你怎么说都对……这事儿,你这个搁“真谛”说——不对,你就搁“俗谛”说——对!你搁“俗谛”说——不对,你就搁“真谛”说——对!我们也可以看出——龙树太无奈了!但是可以说——在继承龙树思想上,罗什是这个……一板一眼的。
鸠摩罗什,他除了在理论上……译经上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发展了中国佛教的义理之外,他更重大的贡献是什么呢?他教出了一大堆好学生!这堆好学生,都对得起他们自己的师父。比如说……有后来有阐发“佛性论”的道生。这“佛性论”对中国后世影响太大了!有专门主持翻译工作,就是……鸠摩罗什译经集团的慧观;有四处传道传播思想的道融;有专门研究成实学,最后形成“成实宗”的僧嵩、昙影……就,“会通二谛”的昙影,就是他的弟子。
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一定要提!一个叫僧叡,一个叫僧肇。僧叡,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思想批判家,就是……有点儿象这个专栏作家一样,专门点评大家,专门这个……作批判的;另一个僧肇,僧肇这个……就很厉害了!这个……我们到现在还有很多大量研究他的文章。我们后面讲僧肇吧……
罗什传播的这个中观学派啊,它就把般若的理论推到了最高峰——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实际上,也使这个般若理论走到了终点。你想……他这种否认一切的态度,就是……在理论上推到了最高峰之后,它也就必然幻灭了。
后来,法显他们翻译出来的“涅槃”……就是“涅槃经”,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叫什么呢?叫“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观念一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是,人人都有得救的机会了!人人都有成佛的机会了!你鸠摩罗什说的是——压根儿没神,压根儿成不了佛,压根儿全是空……你说,我们信你干什么?
当法显译出了“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时候,那简直瞬间风靡中国学界!成为中国以后所有佛教派别无不信奉的教义。罗什的无神论、无佛性论,完全不合中国的胃口!因为他说“无神”,那“无神”那肯定就没佛,没佛就没佛性……那你说——呐,大家修炼就没目标!那没目标,那你肯定是要结束的。
当鸠摩罗什之后……我们就出现了刚才我们上文说的这个……中国本土自产的第二位著名的大师——鸠摩罗什门下的僧肇。这个僧肇,他为什么有名呢?是因为他写了著名的《肇论》。
僧肇,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替别人抄书为生。后来有一次,他抄一本儿旧的“维摩诘经”……旧译的,忽然顿悟!于是出家,跟随鸠摩罗什。他一生论述很多,尤以《肇论》著名!《肇论》实际是四篇论文,就是——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和涅槃无名。这四个,整个儿合起来叫《肇论》,它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
他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呢?他主要的方法是把道教的庄子之学和“维摩诘经”的般若之学,把观点融合了!而且,他向后调和了这个……风靡一时的“涅槃经”……就是这个“人人有佛性”这个观点。他对这个玄学和佛学讨论的很多主要问题呢,作了一些总结性的、结论性的回答。
《肇论》和鸠摩罗什去弘扬的那“三论”不同,就是……跟那个“般若中观”的“三论”不同!但是,它也和《庄子》不同!它是中国的道家古典哲学和外来佛教哲学……这种撞击的产物。可以说——从这个佛教哲学的思想史上来说,《肇论》是一篇划时代的作品!就是……它虽然不是“释道合流”的起点……因为中国这个“释”、“道”两家合流的工作很早就有人开始做,但是它确实是一个理论的高峰!到今天,《肇论》的研究仍然是佛教界内部的一个热门儿……有大量的论文!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
这样,西晋当时著名的僧人和著名的僧人的经历,我们就讲完了!历史就走到了东晋。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晋。
东晋,其实它跟西晋结构是一样的——它仍然是以世族为统治的社会和*治结构……王马共天下嘛!嗯……到后来就是王、谢两家。嗯……还有王、谢、桓……这几大世族。所以,繁荣于魏、吴和西晋的这种般若学,它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知道——自古读书人,或者说名士……就是我们读书人去学佛啊……嗯,或者说——参研佛教,在思想上大体会有两种类型——或者近道;或者近儒。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或者是接近道家的,就是……继承一些道家的那种,比如说——放浪身躯、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嗯,融入自然……这种传统,同这个……般若或者是“维摩诘”这种大乘空宗思想非常近。
另一种呢……就是接近儒家的,就是——主张佛教和儒家正统观念去调和!那就要谈什么因果报应啊、佛性呀、法身呐……这实际都倾向于佛教有宗。
就是……我们读书人就是这两类!那个……因为,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本土读书人肯定是要根据本土的这些传统去融合……就是说——中国特色吧!到今天为止实际上还是就是说……还是依旧这两类。
当时,整个儿东晋士大夫对佛教的典型认识呢……它是倾向于儒家的!所以它就特别重视什么“业报”!为什么会重视“业报”呢?因为“善恶有报”,那么大家平时就要“独慎于心”——慎独!什么意思?就是……善恶有报,所以你……你平时做事儿的时候,你就得小心!我们中国读书人经常在这个屋里儿挂上“慎独”这两个字,就是——你自己要小心!因为有报,所以你要小心,要防微杜渐。
这样儿,就把这种……原来佛教这种已经超越人生的……超人生的哲学,又通过这种“慎独于心”的方式绕回来,解释成了一种“治心从善”的道德学说!这样儿,就把佛教的那种道德教化作用提到了首位!
整个儿东晋呢,佛寺非常发达!据说有小两千个……僧尼也好几万人!整个儿晋皇族、世族去修佛寺啊,成为了东晋王朝的一个显著特点。
当时,他们的佛寺有男僧寺,也有尼姑庵……也有女寺……女尼寺。整个儿中国女性出家史,最早就可以追溯到这个时间,就是……两晋时期。就是……女性出家。第一个女性出家的尼寺呢,是在洛阳的竹林寺!这是西晋的时候。到东晋治下的江南的时候呢,这个妇女出家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事情了!最早建的是这个……南京的建福寺。
我们说过——中国南方第一个寺庙……哦,当时没有提!就是……但是当时提了康僧会这位名僧。康僧会在建业建过一个寺庙叫——建初寺。据说——当时他用一个佛舍利兴法,震惊了吴主孙权!于是,吴主孙权就为他修了一个建初寺。这是有记载的——江南第一个寺庙,叫建初寺。有记载的第一个尼姑庵,叫——建福寺。
东晋遗传了整个儿西晋的这个般若学……它整个儿盛行有七家……或者说“六家七宗”这种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般若学在中国的发展的阶段啊……前、后是分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格义”。什么叫格义呢?就是说……因为这些词儿,佛教这些思想都是从外来的,都是翻译的,没有相关的词,所以我们就用中国什么……老子呀、庄子呀、《论语》啊……一些固有的词汇拿出来,对应着翻译过去,来解释佛教的思想。就是说——没有这个现成的词儿,于是我们就找一个词,比如空啊、有啊、唯识啊……这些词儿去对应它,叫“格义”……这种方法叫——格义。
从竺法护到道安……就是到西晋……道安开始,一直都是这种方式去翻译和解释佛经。但是,到了道安的时候儿,就是……道安被掳到长安以后,他那个时候,他就不参与*治了嘛……因为他这个“夷夏之分”很强,他被胡人掳走了之后,他就不再参与这些事情,他就专心这个做学问……在他做学问的时候儿,道安就发现了格义的问题!他就觉得——拿中国这个字去翻译这个佛理啊,这个……解释就会出现……我说的——“望字生义”啊……这种乖张……就是,这个字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它要转成这个意思……所以,他就开始向中国去义借毗昙。
什么叫毗昙呢?就是——可以采用下……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表达佛理。就有点儿象斯宾诺莎写的《自然论》!就是——我每个词儿,我先给你定义,我定……嗯,它定义很长!完全定义完整了——你懂了吗?嗯,懂了!那就是这个词儿……象词典一样。所以,它的准确性,那就比“格义”要强很多!但是,这种字典式的解释佛经的方法……根本没有用!虽然道安作了努力……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了,他想改……就改不了了!
而且,这种什么“空”啊、“有”啊……中国人熟悉这词一旦形成了,马上听了两句佛经,就能自己形成一个观念……也不着前儿也不着后儿的,自己就形成了一个观念……所以,他根本就没法儿动摇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中国传统这个文学里,这自己的词汇意思去解释佛理的这种趋向。这个趋向非常地坏……可以说!并且,这种趋向导致了就是……底层,尤其是底层群众对佛理理解非常混乱的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也是我们做这个整体“佛教通史”讲座的一个最初的原因!就是……大家对基础佛理理解实在是太混乱了!
从“格义”发展到下一步,那混……就更加混乱了!为什么呢?就是——大家原来是要通过“老庄”去解释这个佛理,所以叫“格义”,到了东晋呢,它就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释“格义”!我们说嘛——整个儿东晋,是儒家士人的那观念去看这个佛教,所以就出现了“六家”,就……僧叡所说的“六家”。但是他未指明是谁。后来,这个昙济写的这个《六家七宗论》里啊,基本上列出来了……其实后面,我们也都无从考证这些“家”的这些文字了!但是有这个……一个大……大类目,叫什么……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
它这里说的“宗”呢,其实不是说一个宗派啊!就是……它没有形成宗派。它就是说——这是我们一类主张。就是……都是,就是到了东晋,它形成了一个……另一种模式,就是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释,解释完了之后自己写论文,给大家介绍——我是这么解释佛理的。所以,整个儿般若学在中国就是两类:一类,是用道家去解释的,叫“格义”;一类,用儒家去解释的,叫“六家”。真正应该怎么解释呢?应该用“毗昙”去解释!但是,压根儿就没人这么解释。
东晋整个儿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朝代啊!所以说——这种社会变迁呀、动不动打仗啊、*治危机呀……这个士族本身他这个存在感啊,就非常“无常”!就觉得——哎呀……这个真是无常啊!真是虚幻……所以他就对什么色呀、幻化呀、心无啊……这种东西都很感冒!
在这种文化基础上,我们前面说的西晋第一位国产大师——道安……的徒弟……第二位国产大师——僧肇,鸠摩罗什的徒弟。第三位大师,这个时候儿就在东晋登上了历史舞台,就是——著名的庐山慧远!
人间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这里所提的赵僧,应是赵朴初
鸠摩智原型是北宋吐蕃的般若鸠摩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