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9日晚,在港上市的小米集团拿出了上市后的首份年度财报,这份财报可谓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小米集团延续了高增长的态势,不足的地方是净利润偏低,才89亿,仅占营业额的5.08%,也就是说净利率才5.08%,难怪财报出来后,小米股价连续两天下跌!
这一年来,小米做了什么?
小米年全年的营业额达到亿,比年增加了52.6%,调整后的净利润为86亿,比上年增加了59.5%,考虑到小米这么大的体量,达到这个增长还是很厉害的,远超市场预期,但净利润确实偏低,这也是投资者不满意的地方。
年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小于1%,净利润偏低是有原因的,小米创始人雷*曾公开宣布: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在这么一个市场策略下,小米提升了人气,拿到了销量,却损失了利润。
小米年智能手机收入为亿,同比增长41.3%,全球出货量1.19亿,同比增长30%,其中高端手机占31.8%,海外收入占40%;第二大业务为小米智能家居业务,即AIoT业务,营业额达到亿,增长达到87%,布局业内领先;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亿,手机广告和游戏占69.4%,其他占30.6%,其中电视互联网占8.3%,海外互联网占6.3%,小米有品占4.1%,互联网金融占11.9%。
资本催肥的小米,先要“减肥”
小米的发展轨迹与传统企业完全不一样,是一个资本推着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作为创始人的雷*在业内有足够的“颜值”,小米的天使轮融资就估值万美金,雷*一个电话让晨兴资本的刘芹投了万美金。
其后小米又连续进行了A到F轮的融资,年7月的A轮融资万美金,企业估值2.5亿;半年后的年12月,B轮融资融了万美金,估值即达到10亿美金;年6月,小米完成了C轮2.16亿美元的融资,这次融资估值达到40亿美元;年12月,“3岁”的小米获得了All-stars、DST、GIC、厚朴投资和云锋基金等多个投资方11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亿美元。
小米招股书显示,从年12月到年8月,小米共向投资者出售了48,,股F-1轮优先股。在小米IPO时,这些投资者持有的优先股可以转换为普通股。考虑拆股和调整的情况,这些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的成本价位每股15.83港元,折算成估值大概为亿美金左右。
年7月9日,成立才8年的小米在香港上市成功,发行价为17港币,市值为亿美金。小米从成立到上市,整个过程才8年,市值更是从0增长到亿美元,尽管营业额连年高增长,但这个估值显然比苹果、腾讯都要高,这就是一个被资本市场催肥了的“巨婴”,后面要健康成长,还得锻炼内功“减肥”。
上市一年来的小米让投资者很受伤
小米集团年7月9日在香港上市,当日收盘价为16.8元,仅比发行价低了0.2元,其后几天在护盘资金的买入下,短暂冲到22.2元的高位后,就开始了长期的下跌,最低价格曾跌到9.44元,与最高价比较,已然跌去了57.4%,比腰斩还要多,与发行价比,也跌去了44.5%。
小米年3月21日的收盘价为11.28元,与最高价相比,跌了48.7%,与17元的发行价比较,跌了33.6%。也就是说首日买入的投资者,如果一直拿着,现在也亏损了33.6%,而时间才过去8个月而已。
按照3月21日的收盘价,小米的市值为亿港元,折算成美元大概为.85亿美元,而小米年的E轮融资估值为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达到了亿美金,上市估值为亿美元。这么计算下来,E轮投资者持有4年亏损了23.6%,F轮投资者亏损了31.2%,上市价格买入的投资者亏损33.6%。估值E轮以前的投资者赚得比较多,E轮及后面的投资者都是大幅亏损。
小米是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
小米的业务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智能手机、智能生活家居产品、互联网服务和其他,其中智能手机是重中之重,年智能手机业务是亿,所占比重为65.1%,智能生活产品业务是亿,所占比重为25.0%,两者比重占到90.1%,而互联网服务收入才为亿,所占比重为9.1%。从收入构成来看,小米是个不折不扣的硬件公司,而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没有太深的护城河,小米手机全球排名也才第四,与苹果、华为的竞争中应该属于偏弱的一方。
不过,小米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互联网公司,是一家创新型互联网公司。掰开小米的互联网收入来看,这个互联网公司真的有点“水”,小米70%左右的互联网收入来自广告和游戏,而这个主要是小米智能手机内置分发带来的业务,并不是用户主动贡献来的,严格说来,这些内置广告用户,并没有粘性。其他30%左右的互联网业务包括小米电视互联网业务,海外互联网业务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这些业务都是基于智能手机用户来的,初期增长容易,后期增长难。
小米用硬件的营收,巧妙的编织了一个互联网的故事,得到了投资机构的认可,获得了互联网的估值。编故事容易,但要让故事变成现实就比较难了,小米所标榜的互联网定位,最终的体现在于它的互联网用户数,这些用户数带来的收入及利润。小米当前的业务看不到有什么吸引互联网用户的杀手级应用。
小米的未来发展有隐忧
小米的战略就是通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产品来发展用户,再通过给这些用户提供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来获取额外的收入和利润,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很关键:一是小米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产品真的能保持产品的竞争力,能获得大量的用户;二是小米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产品用户就一定会使用小米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吗?
小米为了在硬件的竞争中胜出,获取更多的用户,提出了硬件利润不超过5%,其实这样做对小米自身也是巨大的风险,在经营中,5%的利润随时可能被各种情况“吞掉”导致亏损。其实,用户并不关心厂家赚多少利润,用户关心的是产品“性价比”是否合适,关心的是产品的品质和自身的需求,所以苹果价格高照样热卖,华为手机综合性能强受追捧。小米在智能手机的竞争中,面对苹果和华为并没有什么优势,后续发展困难较大。智能家居产品这一块,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均没有太成熟,家电大厂商美的、海尔还没有发力,一旦市场成熟,这些家电厂商会有生产制造和渠道的优势,竞争也会很激烈。
现在小米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并不会一定就使用小米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之所以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就是因为网上无界限,谁提供的产品最优,谁就能获得该领域最多的用户数。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哪个有特别的优势呢?内置的广告业务、游戏业务能比得上分众传媒、腾讯游戏吗?互联网电视能和专门的歌华有线运营商或者爱奇艺类的平台相比吗?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和阿里、腾讯、百度提供的互金业务相比吗?至少现在看,小米所谓的互联网业务并没有“杀手锏”,也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输了的雷*会兑现吗?
五年前,也就是年,小米创始人雷*和格力领导者董明珠有一个*约,*五年后小米营业额超过格力,如果超过,则董明珠输给雷*10个亿,否则雷*输给董明珠10个亿。现在小米集团的营业额出来了,为亿,尽管格力的营业额还没出来,但按照之前的预期,格力年营业额大概能达到亿,显然,这个*约雷*输了。
无独有偶,几年前当时的首富王健林和马云也有过一次关于电商的*约,随着王首富的跌落神坛,这个*约也不了了之。现在的董大姐和雷布斯都是风头浪尖的人物,所以这个*约也引起各方吃瓜群众的围观,恐怕要赖账就不好看了。
董大姐当时打*说过,无论谁输谁赢,这笔钱都用来扶贫。我倒觉得雷布斯应该用这笔钱设立一个创新基金,把每年的利息所得作为风投基金,用来支持科技创新创业,那这件事将成为一件千古美谈,造福社会,造福国家。
后语:
10亿,不是一个小数目,谁拿出这么一笔钱都会心疼。当然雷布斯是绝对付得起这个钱的,但愿雷布斯兑现诺言,不要让“小米”粉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