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
“别人从零起步,而我从负数起步”。
———牛根生
这些语录来自大名鼎鼎的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牛根生。
牛根生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时,一句:“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口号和蒙牛“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语火遍全国。
当年蒙牛销售额突破五十亿,作为这次载人飞行唯一的牛奶赞助商蒙牛很“牛”。
成了“驰名商标”后,蒙牛跟老牌乳制品巨头伊利“平分天下”。时至今日,半壁江山未曾动摇。
而这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蒙牛乳业创始人牛根生。
牛根生年,牛根生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个贫穷人家。在吃穿都成问题的时候又赶上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开展的“大跃进”运动。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贫困的家庭,父母无奈之下以50元的价格把他卖给了一个牛姓养牛农户,从此便跟随农户改姓牛,做起了“放牛娃”。
跟着养父母生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大跃进”结束没几年又赶上文革,养父母成了被批斗的对象。
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便白天除了跟着养父放牛之外。每天还必须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因为养母还有一份马路清洁员的工作,他要早起和养母一起去扫大街。
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好在自己能吃饱穿暖倒也不错。
14岁时,养母突然病逝,牛根生狠狠哭了一回,虽然不是生母,但这十多年的养育之恩还是让他无以为报。
高中刚毕业,养父也因病逝世,牛根生彻底成了孤儿。以前的家回不了,现在的家没有了。
经历了两次家庭变故,他很低落,却必须坚强。
邻里乡亲知道他家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手,在乡亲们的援助下,牛根生吃了几年“百家饭”。
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牛根生说道: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养父母的去世让他没了依靠,肯定不能一直靠乡亲们的救助生活吧!大学是没办法读了,高中毕业也不算太差。他明白要赚钱,要让自己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工作。
于是应聘去到呼和浩特大黑河奶牛场工作,因为从小“放牛娃”的经历,被分配去了牧场做一名养牛工人。
上世纪50年代,呼和浩特市有两家奶业基地,一家是大黑河奶牛场,一家是回民奶食品厂(也就是今天的伊利)。
年,在大黑河奶牛场干得不错的时候,牛根生被回民奶食品厂(伊利前身)挖了过去。
他的工作不再是养牛,而是洗瓶子——刷装牛奶用的瓶子。
他没有怨言,没有埋怨。兢兢业业地工作被领导尽收眼底,俗话说: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没多久就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被提拔为组长。
同年,厂里领导换届,有着多年农畜牧公司任职经历的郑俊怀上任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郑俊怀郑俊怀刚接手便看到厂里效益不好,于是提出搞承包制,鼓励有才能的人私人承包单位业务,希望对厂里现状有所改善。
在别人看来,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但牛根生却看到机会来了,于是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一个车间。承包车间后,牛根生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日没夜的奋斗在生产一线,当年就让车间扭亏为盈。
这让郑俊怀大喜,当即提拔他为销售经理。同时对他大加赞赏,视这个小他八岁的小弟为“得力干将”。
从此以后,他们便有了更多的交集,他们两人之间的商界江湖也拉开了序幕。
几年后,回民奶食品厂改制,采用法人和内部职工入股、以定向募集的方式设立伊利集团,回民奶食品厂正式改名为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对回民奶食品厂现状的力挽狂澜,厂长郑俊怀成为伊利实业总裁。而在销售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牛根生则提拔为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这时的郑俊怀和牛根生是职场中的搭档,也是一对很要好的兄弟,至少在牛根生眼里是这样认为的。
从洗瓶子的干到副总裁,牛根生充满了干劲,也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殊不知一山难容二虎,两个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即使再优秀还是会碰撞出火花。
牛根生做事是一把好手,却不懂得看人眼色,很多时候抢了郑俊怀的风头得罪了老大哥都浑然不知。
而郑俊怀沉默稳重,有事儿搁心里。这个老部下让他越来越不顺眼,于是矛盾产生了。
年,正当牛根生欲大展身手干出一番事业时,郑俊怀在董事会上的一句:“有他没我,有我没他”。让牛根生恍然大悟:在利益面前,再好的兄弟也会反目。他心里不是个滋味,选择了离开这个工作16年的公司。
离开后的日子是清闲的,至少不必像做总裁的时候那么忙。不过他也没闲着,报名去到北京大学进修,充实自己的学识,时刻为自己的机遇准备着。
他不甘心就这么同乳制品行业“划清界限”,毕竟自己整个青春都在这个行业,甚至他还有着“乳业奇才”的称号。
但眼看着自己40多岁的年纪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于是他精心准备着东山再起,和老婆商量后把在伊利的股票卖了,筹到万资金开始单干。
年1月,在一间五十三平米的民宅里,蒙牛公司成立了。
没想到的是以前的老部下知道他开公司单干,纷纷从伊利辞职来投靠他。他很感动却很清醒,劝解那些老部下不要匆匆离职,要理智。毕竟自己这边刚开始,还没稳固,有没有变数犹未可知。
但老部下们还是坚持加入蒙牛,因为牛根生走后,他们的日子也是不那么好过。即使伊利开出了优厚待遇,他们还是宁愿跟着牛根生闯上一番。
在他们心里,牛根生既是合格的大哥,也是合格的领导。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当初在伊利的时候,牛根生常常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兄弟们分。
他深深知道“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个道理,甚至97年的年薪拿了万都全分了。还有平时为了让兄弟们的工作更便捷、作业环境更好,他没少出力。在老部下们眼里,牛根生不是领导,更像是大哥。
加入蒙牛后,公司如虎添翼,因为这些兄弟都曾是伊利各部门的精英,他们不光带来了业务经验,还带来了大量资金。短时间内就筹到了逾千万资金,交到牛根生手上用于蒙牛公司生产运作。
有了钱,有了人,就差货源和工厂了,这个五十多平米的房间显然无法满足工厂生产、经营的需要。
首先是货源,公司刚起步,没有稳定的奶源供应商,公司派人四处奔波联系,找到当地一些养殖户洽谈。
蒙牛给出丰厚条件让养殖户们难以拒绝,那就是:公司发放无息贷款鼓励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并承诺亏了算公司的,赚了算养殖户的。而且收购价格会比同行只高不低。
谁会跟钱过不去啊,这么互利互赢的好事儿上哪找去啊,养殖户们当即跟蒙牛建立了长期供奶协定。
奶源有了,还差生产工厂。牛根生考虑到没有生产车间,便使用现在社会常见的生产模式:“让别的工厂代加工”。
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很平常,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不拘一格的新思路。
但是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工厂代工,品质合格率难以保证。第二:同行是冤家,知道新开了个蒙牛,其他乳制品行业(包括伊利)想尽办法作祟,挤压蒙牛,使得那些个加工厂不敢再跟蒙牛合作。
怎么办呢?牛根生打听到哈尔滨有一个乳制品企业效益不好,便派人过去洽谈,秘密接手了这家工厂。
竞争对手都没想到蒙牛产品会从距离内蒙古一千多公里的北方城市生产出来,有些措手不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蒙牛壮大起来。
当运营稳定的时候,牛根生又收购了多家乳制品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蒙牛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多万元。
蒙牛的极速成长,让当时的乳业龙头伊利感到隐隐不安,便组织了多次对蒙牛的骚扰行动。
紧接着就是送奶员被打,牛奶半路被劫、当场被人倒掉。牛根生明白,这必定是伊利所为。
在内蒙古乃至全国,乳制品行业老大只有一个,那就是伊利。尤其在内蒙古,更是伊利一家独大,几乎被垄断。
怎么办?跟伊利硬碰硬?那肯定是不行的!他有一句名言:“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
他很聪明,也看得透彻,于是乎,他想出一招:砸下巨额资金制作蒙牛广告牌,广告上写着“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霎时间,大街小巷多了很多蒙牛向伊利学习的广告,人们除了知道牛奶有个伊利,还记住了一个不输伊利的蒙牛。
不得不说,牛根生多年的营销之道确实非凡,这样的金点子实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不久之后,就有许多广告牌被砸。大家津津乐道蒙牛崛起的热度还没过,又多出了一个广告牌被砸的新闻。
这回,明眼人都知道一定是伊利做的。还有一个同行直接打电话给牛根生说:“这件事是我做的,没办法,我不做,就得丢了饭碗”。
牛根生忍了,没有报案,也没有报复。而是在公众面前表示伊利是乳制品行业大哥,要像伊利看齐。
以德报怨的做派让蒙牛赚足人气,直接把招牌炒火了,可以说因祸得福了。
创业第二年,蒙牛销售额就破亿,但跟龙头企业伊利还是有很大差距。那时候的伊利销售额达到了数十亿元。
到了年,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后,一句“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让蒙牛品牌红透大江南北。
当时所有赞助商中只有蒙牛一家牛奶企业,可以说蒙牛抓住了机会,成就了自己。
那一年蒙牛年销售额达到了五十多亿元,媲美伊利。而牛根生的个人身家也超过1个亿。
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到年,蒙牛超过伊利,销售额全国第一,年更是销售额超过亿。
人生似乎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企业高速发展的当口。另一乳制品企业三鹿集团被爆出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的问题,此事一出,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各大乳企纷纷陷入危机:股价暴跌,企业自查、自纠,产品召回、下架等,令乳企元气大伤。蒙牛和伊利更是如此,虽然查证没有三聚氰胺风险,还是对公司造成了不小损失。
这次事件令蒙牛差点倒下,当时牛根生给“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长江商学院同学发出了一份“万言书”求助。
各界大佬闻言纷纷解囊送来巨额资金,短短时间就筹到数十亿元之巨帮蒙牛渡过难关。
虽然蒙牛保住了,但资金链却是出现了问题。9年7月,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投资61亿港元收购了蒙牛乳业百分之二十的股权,成为蒙牛最大股东,至此蒙牛正式成为国企。
同年8月,牛根生辞去蒙牛董事长一职,由中粮领导接任。年又接着辞去了董事会主席职务,仅仅挂职非执行董事一职。从此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了慈善工作,到如今,牛根生身家早已到达十几亿元。
牛根生曾说:记得当初我被伊利集团开除以后不久,就被朋友邀请到广西从事商会商务运作。回到内蒙办了一家蒙牛牛奶生产厂和伊利竞争。
这看似云淡风轻的背后,是他过人的才能和坚毅不屈的意志。从放牛娃到企业家,他的经历也时刻指引着我们学习和前进。